|
夏季是蜂类的“燥热”期,市民在田间劳作或在绿化密集处散步游时,比较容易被蜂类蛰伤。那么蛰伤后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平时出入公园或乡间遇到蜂类又该做好哪些防护措施?日前,记者向区中医院相关科室的医师了解了相关情况。
据了解,蜜蜂尾部末端有一对毒囊和一根毒刺,毒刺刺入皮肤时即将蜂毒注入伤者体内,蜂毒内含有蚁酸、神经毒素、磷脂酶A、透明质酸等过敏原,蜂毒进入人体后,可与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结合,从而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压下降等一系列反应。
区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一乐告诉记者:“被蜂蜇伤后,轻者仅表现为蜇伤处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疱或皮肤坏死。而伤重者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休克、肺水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最后可因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
那如何做好被蜂类蜇伤后的应急措施呢?王一乐告诉记者,如果受蜇部位有毒刺突出于皮肤表面,可以拔出,如果发现毒刺残留难以拔出时,应避免盲目挤压蜇伤处,以免促进毒液的吸收,此时要立即用针头或者注射器挑出毒刺,或及时赶往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不同种类的蜂蜇伤后,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蜜蜂蜇伤后用碱性的水来处理,黄蜂蜇伤后要用醋来处理。
同时,医务人员还提醒各位市民:夏季户外活动或游玩时,尽量穿长衫,以防被蜂类叮咬。如果被叮咬后出现局部红肿发痒,可外用药膏观察,若全身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慌憋气、大小便失禁等不适症状时,一定要立即就近就医。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