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0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永宁江畔的柑橘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2 09: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橘花如雪忆长州,橘子黄时到古瓯。多谢吴天怜远梦,飞霜酿出洞庭秋。”几百年前,在一个橘子黄的季节,明末士子、清初僧人正岩来到古代时曾属于东瓯国的黄岩,尝到黄岩蜜橘,不禁吟一首《黄岩小橘甚佳喜题一绝》。
黄岩柑橘,曾经走进宫廷,走出中国,享誉古今中外,黄岩也成了“中国蜜橘之乡”。你可知道它的历史和故事?
黄岩柑橘的悠久历史
关于黄岩柑橘的历史,书中多有记载。三国东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描写:“鸡橘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当时黄岩属于临海郡,此中描写的橘,即为黄岩的柑橘。这是如今发现的关于黄岩柑橘最早的记载,也是黄岩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柑橘的重要依据。
到了唐代,黄岩的乳柑,即早橘作为贡品,走进了大明宫,深受宫中贵人及达官显贵的喜爱。《新唐书》中有记载:“台州土贡乳橘。”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中评韩彦直《橘录》时这样写道:“韩但知乳柑出自泥山,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岩也。出于泥山者固奇,出于黄岩者尤天下之奇也。”南宋绍兴年间,台州知府曾惇作诗曰:“一从温台包贡后,洞庭罗浮俱避席。”指自从温州、台州向皇宫进贡柑橘后,久负盛名的湖南洞庭橘和广东罗浮柑就只能退避三舍了。元代国史检阅林昉的《柑子记》是古代柑橘科学著作的高峰,该书中也有记载黄岩柑橘在宋代进贡和栽培的情况:“当是时,台之乳柑遂为天下果实第一”“每年贡橘二三万颗”。
黄岩的柑橘不仅全国有名,还走向了国外。明永乐年间,日本僧人智惠至天台山进香,归途经黄岩,带柑橘回日本,栽种在日本九州鹿儿岛。1946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出访苏联时,亲手递上一只橘子给斯大林,并说:“这是中国最好的橘子——黄岩蜜橘。”斯大林品尝之后称赞:“黄岩蜜橘,橘中之王。”
黄岩柑橘,发源于永宁江中游的断江、新界、江田、东江一带。古时,断江、新界、江田、东江4村同属于备礼乡。嘉定《赤城志》说:“出黄岩断江者佳。”《柑子记》也有记载:“台之州为县五,乳柑独产于黄岩。黄岩之乡十有二,而产独美于备礼之断江。”另有志书记载:“出江田者最佳,宋元时锡贡。”至宋元时期,橘林沿着永宁江延伸,直至方山下。
为何永宁江两岸的柑橘最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水土条件是影响橘子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永宁江与灵江在三江口交汇,流经椒江,注入东海。潮涨潮退,咸淡冲融,俗称“咸淡冲”,使得这里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正好适宜柑橘生长结果。
流传已久的柑橘习俗
橘的俗字为桔,古称“吉也”,意为吉祥之物。古时,东南沿海的越族,以橘柚为祥物,无论王家、官府、民间,都把橘子作为吉祥果实,用作供奉天神祖宗的祭品。《柑子记》记载:黄岩出产的乳柑有青柑、霜柑二种,“其九月进者为青柑,皇上所贵重,始进即献太庙。”
作为黄岩的特产,柑橘更是深深影响着黄岩人的生活。在黄岩,造房上梁、新娘喜果、婴儿满月、民间“花会”等都会用橘。经过千年发展,黄岩留下了供橘福、点间间亮、打生、放橘灯等独特的橘乡习俗。
元宵节,橘农们会在橘园里每株树的树根旁点上一支香一支烛,祈盼橘树无虫害,结橘大而多;此外,房前屋后、水缸旁、门槛、门后也都被点上香烛,称为“点间间亮”。相传明嘉靖年间的一个元宵节,戚家军和百姓一道点灯燃烛,搜捕并全歼了倭寇。橘农为纪念这次胜利,于每年的这天,挂灯燃烛,照得每间房屋雪亮,并在橘林中也燃起红烛。
放橘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旧时,正月十五晚,永宁江上有“放橘灯”的习俗,黄岩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沿江鞭炮不绝,鼓乐喧天,杂技百戏,应有尽有。人们把橘子的上端剥开一小部分,取出橘肉,在橘壳中倒进芯油,放上一小根油带或灯芯草,点上火,橘壳中就会发出红光。橘灯制作好后,等夜幕降临,集中放到灯船上,灯船慢慢撑到永宁江中心,把千万盏各色各样的橘灯都放到江面上,任它们随风漂浮。近几年,在澄江街道凤洋村,也常有放橘灯的活动,无数的小橘灯在永宁江上飘动,好像夜空里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承载着人们的期盼和祝福,飘向远方。
而在凤洋一带,还流传有“插山灯”的习俗。每年正月元宵,夜幕降临,凤洋村的青壮年就相约从家里出发,提上灯笼、菜油灯,挑着大小不同的蜡烛约五十斤,向前门山挺进。他们按原先勘察好的路线,分五路布局人员。每路人员将蜡烛从大到小插在山地上,约半个小时,插灯完毕。整个山灯面积约九亩,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红艳艳的桃子,惟妙惟肖,蔚为奇观。村里的男女老少会站到晒台或涌到马路上,一边观赏美景,一边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一个小时后,蜡烛几乎同时燃完而灭。“桃”谐音“逃”,诺大的“桃子”在燃尽后一起消失,寓示着虫魔鬼怪见了火光都“逃之夭夭”了,表达了人们对五谷丰登、橘树结硕果的祈望。此风俗一直在凤洋盛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每年四五月间,柑橘刚结果时,橘农们在村头摆上香案供奉神位,家家户户的供桌相连摆成一字长蛇阵,各户的供品都放在桌上,杯盘相接热气氤氲,祈求风调雨顺,结果累累。这就是“做橘保安”。
若碰到柑橘病虫害孳生的年头,橘农们会到开口岩天蓬元帅府请令旗。过去在橘林梢头可以看到扎着三角形的小红旗,就是天蓬元帅府请来的令旗。
农历十月半,柑橘收成后,橘农们会供拜田头神官,祈求来年柑橘丰收,叫做“供橘福”。清代施彬《摘橘诗》中“平皋晚稻罄登场,小雪村边摘橘忙……竞赛园婆烧短纸,姑苏卖价视多昂?”描绘的就是“供橘福”的场景。
那些和柑橘有关的故事
黄岩的柑橘,历代来有很多传说故事。从柑橘的由来到柑橘习俗,有真实发生过的,也有人们赋予它的。
柑橘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身边有一顽石通了灵性,点化成人。他从天上带来金果,种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永宁江两岸。另有传说,这是一位老药农从仙岛挖来的,经过精心培育,繁衍成铺天盖地的橘林。
还有传说把橘子和松岩山上的“石大人”联系在一起。据说橘子本是仙界百果之王,能治百病,被奉为圣果。王母娘娘要将它囚禁瑶池,独自享用,它得到消息,逃到人间。王母一赌气,封蟠桃为百果之王,并派猪怪去毁灭橘子。橘农们种上橘子,马上就被海底爬上来的乌猪毁掉。可是他们铁了心,定要让橘子在这片土地结果。他们种了被毁,毁了又种,感动了天帝派来石将军。这一夜,乌猪刚刚窜出江面,山上巨石突然裂开,跳出“石大人”,手举神杖,一杖击毙乌猪。“石大人”这一杖有万钧之力,江水都被击断了,后人就叫这地方为断江。从此,永宁江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橘树成林,成了著名的蜜橘之乡。
相传,宋高宗赵构逃经台州,住了半个月,放过橘灯。是夜,正值元宵节,月明如昼,水天一色。如此良夜,高宗想起昔日盛况,不禁黯然神伤。这时,上游驶来两只船,也许是因为不知道船里坐着皇帝,没有回避,顺流乘风而下,直逼御舟。船头禁卫忙横矛喝问,方知是贩卖黄岩柑橘的船。在这上元佳节,遇上如此多的橘(桔),高宗觉得是个好兆头,命人把两船柑橘全买下来,分赏给臣僚、禁卫。他吩咐大家把下半截橘皮完整地保存下来,取橘皮当碗,贮上油,点起火,一盏一盏放到江上去。
历朝历代,还留下了很多和黄岩柑橘有关的诗词。如清孙义钧《陈大令辉宰黄岩饷黄柑、金橘谢之以诗》:“溪山第一小樊川,吏隐来探古洞天。诗占永嘉郁温尹,不须桃实羡神仙。”
黄岩柑橘的传说和故事,一直流传在永宁江两岸,一代又一代诉说着,也会一代代流传下去。又是一年橘黄时节,永宁江两岸的黄岩柑橘一个个高挂枝头,正如清代诗人《黄岩道中》所写的“平畦嫩橘矮于桑,海气侵肌午亦凉。路入绿荫春未老,细花如雪惹衣香。”黄岩柑橘的硕果,是一代代橘乡人辛勤劳作的结晶,是我们橘乡儿女的骄傲。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