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筋竹岭
徐霞客在前后两篇《游天台山日记》中,均着重提及筋竹岭和筋竹庵,是因为筋竹岭乃台岳东门,是古代宁海方向进入天台山的最便捷路道;筋竹庵位于可饭可宿的三叉路口,是西往天台县城,北通华顶石梁的转折点,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交通要道的实用性不言而喻。筋竹庵门前的那块古碑,亦是历史的见证。
400年前的筋竹岭,并非现在的金竹岭。据1995年版天台县志第5页讲:康熙天台县志记载,县界东至宁海县,以筋竹岭为界。又据天台地名志387页介绍:黄泥山岗别名王爱山,界宁海县。徐霞客游记(后)中写道:“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徐霞客游记(前)里说:“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筋竹岭,乃宁海与天台的分界线,亦是石梁道的一部分路段,位置就在黄泥山岗上,其长度,至少在五里以上。因此,本人多次实地勘察后认为,现筋竹庵至稍场路廊的五里路道,也是原先筋竹岭的路段。
数百年来,因时局的变迁,人口的发展,土地的开发,房屋的建设,道路的修筑及各种自然灾害等原因,徐霞客笔下的五里筋竹岭,虽不复存在,但是,古道的遗迹,还是多方位的展现。据王爱山上多个村庄的许多老人所讲,过去大路下村至筋竹庵的这小段岭道,也有人叫它筋竹岭,后来两地间修筑了公路,部分古道被破坏,原岭道逐渐被世人遗忘。其中公路上方至筋竹庵的数十米古道,早几年有人立了一块“宁台古道”的石碑,但行走的人却仍然寥寥无几。公路下方进入大路下村的数十米古道,抄近路的还是大有人在。
我一直认为黄泥山岗上筋竹庵至稍场的这段山路就是徐霞客笔下的筋竹岭。徐霞客就是沿着这条界岭行五里后再陟山岗三十余里而到达弥陀庵的。徐霞客从来没有走下过筋竹岭。现在从筋竹岭至稍场的公路,平坦而宽阔,长五里左右,整条公路就筑在黄泥山岗的岗顶位置。黄泥山岗的海拔高程在350米左右,筋竹庵位于黄泥山岗的东南端。筋竹庵前的东南方向,山体大幅度下坡,许多地方是悬崖峭壁,无路可下,其底部,另有公路通达,就是天台的下溪头村和宁海的上叶村,距桑洲镇仅十余里路程。而稍场路廊位于黄泥山岗的西北端,过路廊后就开始爬岭上山,数里外就是海拔600余米的茅山,天台、宁海两县以其山脊为界。
筋竹庵西南不远处有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庄叫山头程,现在完全属于宁海县,村中卵石路道两边的古旧房屋,基本都是青油石墙体,青灰色瓦顶,可惜近年来现代材料建筑的楼房向四周扩展,村中的许多老屋变成了断壁秃垣。这些老屋,据说有一小部分在解放前是属于天台县的,因为在古代,山头程村也是一村属两州(两县)的地方。我听几位老人讲过,先前村中有一条路道为天台、宁海两县共有,路南属天台,但只有几户人家,路北属宁海,住着几十户人家,解放时,为了便于管理,天台的几户人家就划给宁海管辖了,县界也向天台方向稍有移动。
60多年前的这一变更,整个筋竹岭路段的县界向天台方向移动了数百米或数十米。像黄泥山岗北端的稍场路廊地方,原先理应是以山脊为界的,现在向南向下移动了数百米,以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为界。而山头程村和天台的大某村,两村房舍相距仅数十米,现在界线就在这数十米的田地中间。
现在的筋竹庵门前有一座塘坝堤岸整饰一新的小水库,穿过平坦的水库大坝,走过一条宽广的山坡路,跨过山头程村的南入口公路,公路下又是一座小水库,在这座小水库的尾端,有一条残存的小路,路边就立有台州——宁波2号界碑。此界碑距离筋竹庵、山头程和大某村,均仅数百米路程。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