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16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岩八大文化世家(池太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 04: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南宋以来,黄岩因文人济济被誉为“小邹鲁”。其中,有不少世代相承,历四五世而不衰,父子、兄弟齐名,三代进士的均不罕见。最有名的文化世家有八族,他们是:宰相之府——翠屏杜氏世家,以“南宋第一相”杜范为杰出代表;进士之家——皇室赵氏世家,21名进士中最著名的是史学大家赵师渊;诗歌大族——南塘戴氏世家,以布衣爱国诗人、江湖派领袖戴复古为旗帜;理学门第——讴韶车氏世家,大儒车若水声名卓著。这五家的主要人物都在南宋。

元代,有以文史大家陶宗仪为首的清阳陶氏,堪称文艺世家,除文学外还有书画名家。明代,有以哲学家黄绾为代表的新宅黄氏,两代尚书,均为诤臣,可称诤臣大府;以清正刚直名闻遐迩的王弼、王火广为代表的南门王氏,父子、叔侄均为清官、好官,堪称清正之宅;以明末名臣柯夏卿为典型的横街柯氏,历三朝而不衰,直至出现当代“两院”院士,文脉之盛为黄岩之最。

今将黄岩八大文化世家一一简介如下:



宰相之府——翠屏杜氏

杜氏本湖北襄阳人,唐末中原战乱,迁徙黄岩翠屏山下的杜曲(杜家村),杜曲之名即因杜氏而来。自杜垂象至杜浒,传九代,有名人七位,代表人物为“南宋第一相”杜范。

杜垂象,北宋咸平三年(1000)中进士,官至职方郎中,这是从五品的兵部职方司主官,掌天下地图及城池、镇戍、烽堠之数,都邑之废置,兼及四夷之归化。宋时以朝官兼地方主官,名为“知××州(府)事”,简称“知州”、“知府”。杜垂象为浙江处州(今丽水)知府。

杜垂象之孙杜谊,是著名的孝子,事迹载入《宋史》,立传。

传五世之后,杜氏子孙中出了三位朱熹门人,均成大儒。他们是:杜烨、杜知仁、杜贯道。

杜烨,字良仲,号南湖,嘉定元年(1208)进士,任东阳县主簿。师从朱熹十余年,被乡党誉为“当世巨儒”,有《南湖文集》,车若水作序。祀乡贤祠,为配祀朱文公祠的十一位大弟子之一。

杜知仁,字仁仲,杜烨之弟。朱熹门人,后弃举子业,绝意功名而刻意学诗,达“可以肩古人”的境界。其后又研习《六经》、《论语》、《孟子》等。乡试不利,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足迹不入城市,谢绝一切来访者。隐居乡下,自号“方山友民”,人称“方山先生”,与乃兄“南湖先生”齐名。有诗文集十五卷及其它著作,赵师夏为之写墓志,祀乡贤祠,配祀朱文公祠。

杜贯道,知仁族人,朱熹高足,为黄岩著名理学家之一,配祀朱文公祠。

杜烨、杜知仁的侄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右丞相杜范。杜范,字成之,一字仪甫(父),因其居处名曰“立斋”,故人称“立斋先生”。与杜烨同科进士,南宋理宗时为右丞相,谥号“清献”,故称“杜清献”、“清献公”,其祠称“清献堂”。

杜范有二子:杜濬,字渊卿,好仁重义、淡泊名利。以司直受诏廷对,直言时事。为汀州知府时,停征各县月解粮数十万,人以为不愧家风。

杜渊,字源卿,初授大社令,终于浙东提举。

杜范的侄儿名杜浒,字贵卿,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左右手,宋亡时死于广州。文天祥《指南录》及《后序》中多次说到这位视如兄弟的抗元英雄。

进士之家——皇室赵氏

南宋黄子约在《黄岩大家录》中说:“宋室传来十八家”,指的是宋皇室赵氏的第十八支谱系即秦王赵德芳一支,南宋初迁徙黄岩,聚居于城关西桥及丹崖等地。其代表人物为史学家赵师渊,赵氏一族中在南宋时共出了23名进士,其中有父子孙三代进士,父子三进士、四兄弟进士、三兄弟进士、两兄弟同科中进士等,均传为美谈。

第一代伯(彦)字辈的,就有兄弟同科进士:

赵伯洙,字彦文,赵子英之子,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知南外宗正。

赵伯氵直,字彦正,与兄伯洙同榜进士,知建昌军。

加上他们的弟弟赵伯浒,字彦泽,绍熙元年(1190)进士,常熟县丞。那么是一门三进士了。

同辈中还有两位:

赵彦鼒,字国器,乾道五年(1169)进士,处州通判。

赵彦泽,字泽民,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第二辈为“师”字辈,又有兄弟同科中进士的:

赵师开,字信道,伯氵直 之子,庆元五年(1199)进士,浦县知县。

赵师羽,字由道,与兄师开同榜进士,都大坑冶司干官。

还有一门兄弟四人都中进士的:

赵师渊,字几道,号讷斋,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从朱熹游,与朱子合作编写《资治通鉴纲目》,大部分文字出于赵之手。历官衢南、剑南、宁海军推官(州、府佐官,掌推勘刑狱诉讼),赵汝愚为相时荐之于朝,为职事官(指有实际职务的官员,以别于散官,随才录用,参差不定)。赵去相,则翩然东归。后复出,任温州添差通判(“通判州、府事”的省称,为州府的副贰官。添差通判,宣和初设,以特恩或宗室特置,无定员),入朝任将作太常簿(将作监,掌土木工程建筑,南宋时归工部,置将作(监)丞、主簿等官。将作太常,管宗庙、社稷坛、陵寝等事),司农太常丞(司农寺,主管粮食积储等事),后为肃皇后安葬山陵事,与宰相不合,出为提举天台崇道观。有《讷斋祟》,祀乡贤祠,配祀朱文公祠。

赵师夏,字致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朝奉大夫。朱熹门人,配祀朱文公祠。

赵师雍,字然道,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官至朝议大夫,直宝章阁学士。陆象山、朱熹门人,配祀朱文公祠。

赵师蒧,字讠永 道,开禧元年(1205)进士,铅山知县。亦朱陆之门人,配祀朱文公祠。

赵师端,字知道,赵师雍堂兄。淳熙十四(1187)年进士,婺州知府,朱子门人,配祀朱文公祠。

赵师耕,字渊道,泊洙侄,嘉定七年(1214)进士。

赵彦鼒有两个儿子,都是进士,那就是一家父子三进士了。他们是:

赵允夫,字文卿,开禧元年进士。

赵潜夫,字景寿,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

第三辈“希”字辈,有堂兄弟三人同科进士:

赵希亮,字自明,师端侄,嘉定四年(1211)进士,绍兴盐场监。

赵希廙,字钦夫,师端之子,与希亮同科进士。

赵希悦,字习之,师夏之子,亦同科进士。

此外还有:

赵希恪,字元恭,师渊侄,嘉定七年(1214)进士。

赵希圣,字师恭,师雍之子,嘉熙二年(1238)进士,元朝封天水郡侯。

赵希   、赵希仙,兄弟二人,并推恩登弟,授修职郎。

第四代赵与票,字晦叔,号方塘,希圣之子,咸淳七年(1271)进士,湖北鄂州武昌教授。入元后任翰林待制,直学士。曾随宋末恭帝赵    流放甘肃八年后,回京任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嘉议大夫。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谥文简。从赵师雍算起,是一家祖孙三代三进士。

元朝有赵由钦,字文中,以国子生中乙酉第一名,官建宁总管。

第五代有赵孟贯,字子唯。以祖荫官同知余姚州事,至元间为海盐知州,修州学,有惠政,百姓之后犹念之。历袁州路总管府同知,秘书郎。《元姚江驿记》、《元重修萧山县儒学记》、《庆元路儒学重修棂星门记》,均为其手书,为著名书法家。其弟赵孟造,任乌程县令。

诗歌大族——南塘戴氏

戴氏是五代时从福建迁移到黄岩南塘(今温岭塘下)来的,北宋末年即出一进士,至南宋时形成一个诗的大家族。以布衣爱国诗人、江湖派诗坛领袖戴复古为代表,有《石屏集》、《石屏词》、《石屏新语》,收入《四库全书》。

戴舜钦,北宋宣和中进士,官南康军司户。

戴敏,字敏才,号东皋子,戴舜钦之侄。独以诗词自适,不肯走科举考试之路,绝意仕途,终穷而不悔。以《小园》诗最为著名。其子复古辑其遗诗十首,后人编为《东皋集》或《东皋诗抄》。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评其诗曰:“欢适、伟丽、清拔、闲暇,四体咸备。”

戴复古,字式字,号石屏、石屏樵隐。戴敏之子,南宋布衣爱国诗人,“江湖派”诗坛首领。“以诗鸣海内余四十年”,有《石屏集》、《石屏词》、《石屏诗语》传世。




戴木,字子荣,号渔村,戴复古侄。与叶适为友,能诗,有《渔村集》、《事类蒙求》。





戴   ,字景明,号东野,戴复古侄,有《东野农歌》正续集,收入《四库全书》。







戴复古孙辈中能诗的有:戴槃,字子渊;戴服,字岂潜;戴汝白,字君玉;及戴   的弟弟亦龙、仲晦等,均与戴复古有诗唱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孙辈中出了一个神童戴颜老,戴木之子,嘉熙元年“举神童第一”,来力 赐免解进士。年十三卒,杜范为其文稿写跋。

曾孙辈,最著名的是戴奎,字文祥,号介轩,元末为钱塘录事,明初迁徙濠上(安徽凤阳),后为齐河主簿。《石屏诗集》附录他的诗五十四首。他的弟弟文信曾任监察御史、四川按察会事。

戴复古六世孙戴宗涣有诗收入《三台诗录》。

至明中叶,戴氏后裔中出了一个名人戴豪,字师文,十七岁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中进士,时年二十一岁。从兵部武库司主事到员外郎,职方郎中,最后任广东右参政,有《赘言录》行世,谢铎为之作序,并撰墓志铭。

戴豪叔父戴镛,字允大,为南京国子助教,后升监丞,今天还可见到由他整理重印的较完整的《石屏诗集》。

戴豪的堂兄弟中有戴特,字师唐,弘治十一年(1498)进士,著有《萃同集》;戴顒,字师观,乡试第一,中进士后为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倦歌集》、《筠溪杂稿》。

理学门第——讴韶车氏

车氏,五代时从周边迁至黄岩讴韶,南宋《黄岩大家录》中有“戴杜朱彭孔葛车”之说,民间有“讴韶车,十八进士进一家”的美谈。车氏世代以理学相传,多隐居,仅一人中进士。传四代,以大儒车若水最著名。其中有七人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亦可谓盛矣!

车瑾,字元瑜,号敬斋,隐居马家山,著名理学家,是车氏第一代名人。

车瑾之子名车卿,字似庆,号隘轩,潜心研究理学,乐于隐居,与王居安为友。居安任高官后,绝迹不至其门。著有《五经论》、《闲居录》、《隘轩文集》,杜范、陈耆卿为之作序。

车似庆之子名车倬,字章甫,继承家学渊源,《万历黄岩县志》称:“能世其家,以身为乡社倚重者四十年。”

车景山,号密林,车瑾孙,博学能文,中举后考不中进士,就此隐居于家,绝意功名。

车安行,字正路,号韶溪,景山弟。工于诗,有《镂冰集》。

以上为第三代。第四代有车若水、车若绾、车若春。

车若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车倬之子。初学古文,后师事王柏,从杜范游,学朱熹著作,常有独到之见,著《大学沿革论》、王柏“以为洞照千古错简,使朱子闻之亦当为莞尔一笑。”景定年间台州知府王华甫聘之于台州上蔡书院,对于其他大官的多次举荐,均不赴任。最著名的著作为《脚气集》,此外还有《玉峰冗稿》、《宇宙纪略》、《世运录》等。誉为“台州十大儒”之一,祀乡贤祠。

车若绾,字经臣,号双峰,以车垓之名传世。他是车若水的堂弟,理学造诣极深,咸淳中曾授迪功郎,又荐为浦城县尉,均不赴,为台州太守赵景纬所重。著有《内外服制通释》,祀乡贤祠。

车若春,字王臣,号东谷,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黄岩同科中进士者有十八人之多,为历史最高记录,故民间有“十八进士”之说。授迪功郎(候选的新阶官,相当于府的参军、县的丞、尉)监绍兴都盐仓。车氏一族终于走出了隐士行列,子孙中有了一个进士,不过此时南宋已行将灭亡,成了宋末遗民。

文艺世家——清阳陶氏

陶氏,五代时从福建迁至黄岩清阳陶,元代初期渐出名人,大文史学家陶宗仪名闻遐迩。陶氏与赵雍、赵孟   兆页 是亲戚,故于书画上造诣颇深,形成一个以文学、艺术传承的家族。

陶煜,字明元,一字明远,号白云漫士,又号逍奥山人,宗仪父。明初学成游京师,王公贵族为之倾倒。因家贫,为奉养老人而屈身为兰溪县吏,后升至江阴,因分辨屠夫杀奸之狱,弄清丞相府爪牙害民之事,称为能吏。以劳绩任杭州东北隅录事典史,伸张正义,审理畏吾(维吾尔)人遗妻冤案。至正十二年迁湖州归安县,调上虞典史,卒于越州郡寓。《万历黄岩县志》立传。

陶复初,字明本,号介轩,陶煜弟。台州儒学教授,赠从事郎、乐清县尹。小篆、古隶均佳,国画以墨竹及着色竹最为著名,山水亦佳。

陶宗仪,字九成,陶煜之子。“博学广闻,明于处世”,至元间避战乱,居松江之南村,筑草堂以居、人称南村先生。至正间,浙江达鲁花赤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驴举荐他为行人(皇帝派出掌传旨、册封等事,以进士充任),又征为教官,均不赴任。张士诚聘为军事咨议,亦不赴。明洪武四年诏征天下儒士,当道者都曾荐举,概以老病辞之。诗文、字学、书画均有极高造诣,“树叶著书”故事,广为流传。著作甚丰,有《南村辍耕录》30卷、《说郛》100卷;《书史会要》9卷、补遗1卷,为历代书法研究之重要著作;《四书备遗》2卷、《南村诗集》、《沧浪棹歌》、《游志续编》、《古刻丛抄》、《草莽私乘》、《国风尊经》等。其中九种入《四库全书》,是台州人著作收入《四库》最多的一位,是著名的文史大家。

陶宗儒,字汉生,宗仪弟。官江浙行省枢密院管事,历行省检校官、枢密院都事。洪武时任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擅为文,善书法。

陶宗暹,一名文昭,字晋生,复初侄。官江浙儒学副提举,书画均擅一时。

诤臣大府——新宅黄氏

黄氏在五代时从福建迁入,居洞山(今温岭岙环),至黄孔昭始移城内后街,黄绾又移江北新宅。族人中以黄孔昭、黄绾祖孙二人最著名。民间有“黄天官”、“天官坟”的传说,其实不确,黄孔昭、黄绾只是(赠或正)礼部尚书。

黄彦俊,名愉,以字行,黄孔昭父。明宣德丙辰即正统元年(1436)进士。任兵部主事,居职有政声,大臣屡欲论荐,彦俊力辞,卒赠工部侍郎。有《职方集》。

黄孔昭,名曜,以字行,更字世显,号定轩。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工部屯田主事,同僚都贪污受贿,独孔昭清廉,及受同僚诬陷,昭雪后,同僚落职,而孔昭信誉益起。升为吏部文选郎中,这是职掌官吏迁升、改调之事的,同僚们都避嫌而谢绝一切宾客,独有他反其道,认为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不阻塞贤士之路。凡是访得人才,一定写成文字,向天官(吏部尚书)推荐,所以能人尽其用,没有循私舞弊的。每一贤士得以重用,则欣喜异常。在文选司的官员往往因不法之事而不能善终,独有他在任期满后经考核而升为南京工部侍郎并署理尚书事。当时长江两岸诸郡所辖的江滨芦洲名义上属工部管理,实际上都被当地土豪霸占,他一一查明收为部管,并派一个属官专门管理。同时下令各级衙门节约开支,免除了以借办商贾为名的费用数万缗,百姓纷纷称赞。朝廷令大臣荐举人才,他推举了知府樊莹及已致仕的佥事章懋,朝野称颂他推举得人。虽然离开了吏部,但舆论仍以他的意见为权衡官员的依据。六十四岁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毅。著有《定轩集》,与谢铎合编方孝孺的《逊志斋集》、《拾遗》、《赤城论谏录》,祀乡贤祠。

黄亻甫 ,字汝珍,黄孔昭子,成化十三年(1477)进士,官文选郎中,卒赠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有手书《佥事孙公祠宇碑记》存世。

黄绾,字宗贤,一作叔贤,号石龙,又号久庵居士,黄亻甫 之子。承祖荫任后军都督府都事。正德五年(1510)成为王守仁(阳明)门人,次年与户部主事郑善夫结为知友。后因病返里,迁江北新宅(村因黄绾新居而名),在紫霄山下办石龙书院。嘉靖元年(1522)起复,任南京都察院经历。为嘉靖父母入太庙事触犯皇帝,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称病辞官。后升礼部右侍郎。王守仁征广西田州殁于归途,并遭诬陷,绾连上二疏为之辩诬,并将女儿嫁守仁之子王正亿。嘉靖十三年大同兵变,绾力主安抚,受命赴大同平乱。十八年升南京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安南(越南)内乱,命为正使赴安南安平抚,绾称病不赴。次年请为其父母谥,嘉靖怒,降为礼部侍郎。再次年以老致仕还乡。在哲学上批判王守仁“良知”之说和“程朱理学”,指出道家空谈性命理而耻于言行之弊,主张经世而反对弃世,在哲学史上有进步意义。著有哲学名著,《四书五经原古明道编》及《石龙集》、《久庵文选》、《庙制考义》、《石龙奏议》、《云中疏稿》、《中庸古今注》、《思古堂笔记》等。

黄约,字宗博,号空明山人,黄绾弟,善书能诗,隐居三童岙,为临海巾山玉辉堂碑记篆书并题额。

黄承文,黄绾之子,南京通政司经历。

黄承忠,字伯巳,号九野,黄绾次子。中年放弃诸生学业,遨游两都,足迹遍及东西二塞,诗名蔚起,书画极佳,有诗集。其手书之草书诗,编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黄家牌坊最多,计有“祖孙尚书坊”(黄孔昭、黄绾)、“父子文选坊”(黄孔昭、黄亻甫 )、“两京宗伯坊”(黄绾)、“银台贰卿”(黄彦俊)、“太子宫端”(黄亻甫 )、“大秩宗坊、文毅公坊”(黄孔昭、黄亻甫 )、“简命平南坊”(黄绾,并未赴任,也立牌坊,可见一般)等,均已不存。

清正之宅——南门王氏

王氏五代时迁入宁溪,后裔分居黄岩南门,王弼、王火广兄弟,王弼、王坊父子均称“二王”,还有王弼侄儿王铃,都是有名的清官、好官,其中王火广《明史》为之立传。

王弼,字存敬,号南郭。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溧水知县,有奸吏借势欺压百姓,他处之以极刑,百姓拍手称快。督修废弃的湖田,得良田数百亩,使当地获益甚大。升为刑部郎中,有人告发国戚王氏私籍民田,奉命查处,将田亩归还百姓。任兴化太守时,减轻赋税徭役,议定八条乡规以教化民众,境内安居乐业,百姓称颂。弘治三年(1490)任莆田知府,当时漳州盗寇纷起,福建布政司向莆田征集壮丁,并以军机大事相胁迫。王弼说:“莆田是盗寇入侵之地,壮丁都去了,谁来守郡?如果郡城一失,百姓死以万数,失军机只不过死我一人罢了。”终于拒派壮丁。守将剿匪时,把各地征来的壮丁用来打头阵,死亡无数,涧水为赤,莆田百姓纷纷感谢太守活命之恩。入朝觐见回来,百姓夹道欢呼。终因不服水土而病入膏肓,百姓设坛祭天为之禳解,士绅纷纷送医送药,死后哭声遍野,筑衣冠冢以祀之。平生喜吟咏,时人评之曰:“奇崛清劲,得山谷(黄庭坚)老气。”其《永丰谣》被推为诗史,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有《南郭集》,祀乡贤祠。

王火广,字存约,号南渠,王弼堂弟。弘治十五年(1502),授太常博士转工、兵、刑科给事中。当时明武宗(正德)一味信佛“巡幸”,游山玩水,不理朝政,他首陈“备边三事:勤政务,惜老成,专委任。”并抨击奸臣江彬等,勾通宦官,引诱皇帝荒淫,提出皇帝“痛绝游倖,正典刑而严黜罚”。对朝廷种种弊端“咸指切时讳”。“蟋蟀皇帝”不听忠言,还对他施以杖刑。正德皇帝拨20万两白银塑饰太素佛像,他上疏反对;御史林有年被诬入狱,他又为之力争;郭勋犯事问罪,他与彭泽奉旨查核,他驳斥郭勋之辩解,一针见血,上疏时被彭泽删去,他弹劾郭、彭二人。后彭泽受兵部尚书王琼诬陷,他又为之慷慨直言。终因触犯权臣,被贬为惠州推官。在惠州多有善政而升为广信府同知,又因朝官交章举荐,复起为刑科都给事中,又转南京太仆、太常少卿,升为应天府府尹。在应天府任上革除多余的官府开支、滥派徭役、乱收赋税等乱政凡数十件,受权臣嫉妒,但他仍无所顾忌。转为刑部右侍郎,丁忧在家,服满后又任原职。当时有一土豪王冠养一奸僧,用第一胎的胎儿制造延年益寿药,并通过权贵保护他们逍遥法外。王火广铁面无私,“按其罪论死者十余人”,民心大快。嘉靖七年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御史潘壮与他不合,后潘入狱,王火广受命提审,不顾违旨之罪,力白潘冤,为朝野称道。以母老归养,10年后复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奉表至北京,大学士夏言恃宠傲慢,朝官见他都不敢正坐,唯王火广端坐不避,触犯了夏言,于是弃官归里。卒年八十有三,赠工部尚书,下旨赐葬。著作有《奏议》、《南渠存稿》,祠台州乡贤祠,在惠州、应天(南京)都入名宦祠祀之。

他们两人的牌坊有“尚书坊”(王火广),“进士坊、世科坊”(王火广、王弼)。

第二辈中值得一书的有:

王坊,字崇贤,号宁山,王弼之子。弘治十八年(1505),授新淦知县。当时新淦百姓因受灾而欠税,上司强行征收,王坊“移文为民调停”。又因不给权宦刘瑾索要的“例金”,得罪刘瑾而贬为江浦教谕,不久又落职回家。直到刘瑾死后,才起用任霍山知县。霍山号称难治之县,他上任后,拜见乡老了解民情,缓刑罚,省徭役,兴学校,“百废俱举”,受到百姓拥戴。升为南京都察院经历时,霍山百姓“建祠肖像祀之”。转为尚宝司丞,以病告老。为人谦和恭谨,孝友循礼。有《宁山集》,祀黄岩乡贤祠及霍山名宦祠,“司宝近臣坊”即为纪念他而建。

王宏,号宜斋,王火广之子,以父恩授都察院都事,官至南雄知府。有《宜斋集》,并为南峰书院碑记篆额。

第三代,王弼的孙辈,以王堂之子王铃为最。

王铃,字子才,号九难,王弼之侄孙。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宜兴知县。该县田地淹没而赋税繁重,他上任后删除冗费,开辟荒田,振兴市面,暂缓征税,受到百姓爱戴。后因鲠直而触犯当权者,调为将乐知县。一至将乐即公示五条守则,一一严格执行。修(杨)龟山书院,建乡校,重教化,政绩斐然。丁忧后任成安知县,“一以治将乐者治之”。三任知县却两袖清风,还要拿家里的钱来维持生活。将乐、成安两县百姓均为之建祠塑像。后升为南京工部主事,主官看重他的清廉,推荐他督办芦洲税务,他将多出来的金额数千两全部交公,秋毫不入私囊。后升山东按察佥事,因病辞归,徜徉于山水之间,以诗文自娱,有《洗心园稿》。

王瞻,字子嵩,王坊之子,鸿胪序班。

王钦,字希典,光禄署丞。

王纪,字子陈,寿州判官。

王铨,字子用,王渊之父,太学生,封光禄署丞。

王逄圣,字子麟,王火广之孙,鸿胪序班。

第四代:

王洽,字近之,王铃之子,隆庆元年(1567)举人,任池州司理,为南峰书院碑记书丹。

王渊,字静之,光禄署丞,有《槐堂稿》。

第五代:

王诏德,字兴学,王渊之子,官按察知事。

王庚唐,王火广曾孙,有《明王延询圹志》,署为“父庚唐书”,碑存黄岩博物馆。

书香高第——横街柯氏

柯氏世居黄岩,县级文保单位柯氏先祖祠在城内横街,坊额为明代柯时遇手书。柯氏从柯时遇算起,直至当代两位两院院士,可谓世代书香,为黄岩一大书香名第。

柯昌,字廷言,号确庵。通经笃学,领明成化丁酉(1477)乡荐,授阳江知县,身先礼教,爱民勤政。当时名人贤达陈献章、湛若水等均以“循良”称之,谓“生而民爱戴之,死而民俎豆之。”著有《确庵稿》、《永宁樵话》,记叙黄岩历代故事。

柯时遇,字少登,弱冠时即能文,工草书,以恩贡任东昌府通判,前后三任县令,均有政声,终于常德府同知。罢归乡里,以书法、著作自误,卒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有《墨林清话》及《训子篇》,其子即明末名臣柯夏卿。

柯夏卿,字玉岘,时遇次子,八岁父亡,寡母抚养成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职方郎中,转天津兵备道参政。崇祯十六年,以母老辞官,次年明亡。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他与临海陈函辉、鄞县张煌言、东阳张国雄等于台州上表请鲁王朱以海监国,授为佥都御史。鲁王监国绍兴后,召为礼部侍郎。为鲁王与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修好联合抗清,次年3月奉命出使福建,不辱使命,且受唐王赏识,加封兵部尚书,派他回来联合抗清力量。此举被奸臣破坏,南明自相矛盾,夏卿隐居不复出,唯与陈函辉友善。以酒浇愁,以诗言志,自号遁庵,植忍冬蔓(冬青树)于书屋,称为“忍冬轩”,含蓄地表达了明末遗民的意志。晚年主持息林诗社,常怀“反清复明”之心,“息林十二子半出其门”。工书画,求者盈门。至康熙二十年(1681)卒,著有《忍冬轩集》10卷,《娱老詹言》8卷,及《自得轩格言》、《涉古日钞》各1卷。

柯夏卿之子柯洽,字小山,号九疑。自小灵敏智睿过人,为人谦让不求闻达,为乡里所称颂。善诗,工草书,以诗书名垂一时。有《天文书》传世。

柯夏卿之孙名柯映萼,字棠木,号怡园,雍正元年(1723)举人。亦诗书名家,其乐府、古体诗学李白,近体诗学陆游、范成大,书法酷似褚遂良。著有《朱子驻节黄岩录》、《分年纪略》、《怡园诗文集》。

清代的柯浚,有《梓里述闻》,记旧闻轶事,是研究黄岩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柯氏当代人物,当首推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柯俊。他在金属物理、冶金物理化学及中国考古冶金史等领域中均有杰出贡献。其同胞兄弟中国工程院院士、物理学家柯伟,在金属高温疲劳和腐蚀领域中有开拓者之誉,是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柯伟院士的夫人李依依,亦为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一门三院士,全国罕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9-4-7 16:1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三角,这文章是哪里找来的?看来我们黄岩的名人还是挺多的。池太宁写了好多文章,在我们黄岩可是有名气 的,可惜现在已经退休了,不过他现在还在总商会那里发挥余热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6:41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原帖由 渔夫 于 2009-4-7 16:10 发表
三角,这文章是哪里找来的?看来我们黄岩的名人还是挺多的。池太宁写了好多文章,在我们黄岩可是有名气 的,可惜现在已经退休了,不过他现在还在总商会那里发挥余热阿。



文章网上找来的

都是有关我们黄岩台州的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13 07:2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池太宁是不是以前食品公司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13 07:3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路过忙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15 21:09 | 只看该作者 IP:山东省
路过忙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5-29 16:37 | 只看该作者 IP:上海市浦东新区
柯昌济(1902—1990年)山东胶县人,祖籍浙江黄岩。字莼卿,号息庵。是著名史学家柯邵忞次子。
1925年北京清华大学文史研究院毕业,导师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
1927年北京东方文化会研究员。
1930 ~ 194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1945 ~ 1947年北京中国大学教授。
1955 ~ 1959年山东省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79 ~ 198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人员。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称柯昌济与唐兰、容庚、商承祚为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中极其实力的“四少年”。其专著有《殷虚书契补释》、《韡华阁集古录跋尾》、《金文分域编》、《中国古代国族考》、《中华姓源流氏考》《甲古释文》《青铜器释文》《金文分域编》等。
柯昌济出身于书香门第,其远祖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柯九思,台州临海人,其后迁居黄岩。十三世孙柯忠卿与堂兄柯夏卿是东林党人。明亡后夏卿随唐王南迁,忠卿经商始定居胶县,其五世孙柯培元任职福建,台湾等地著噶玛籣志略。柯培元在鴉片戰爭,英軍攻打福建廈門等地協助總兵余繼云奮起抵抗。面對英軍的燒殺搶掠,他做了一首詩激勵斗志:“吾無官守責,何以死疆場。吾為名義重,焉得辱犬羊。”柯培元身陷陣中十日,脫險后他創作了《陷夷九日記》古樂府一卷,專門記載此事,后人稱其為“詩史”。子柯衡再迁山东潍县,娶掖县李图女李长霞。即柯邵忞之父母。柯邵忞是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新元史》著者。成书以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书授予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以这样的资格获得日本博士学位的,在近代史中,只有柯劭忞一人。1929年以前清史馆馆长职务出任辅仁大学董事。其祖父柯横对史学、文学、音韵、文字等传统学问多有见解,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所成就。其祖母李长霞在国学、诗作方面不让须眉。
柯昌济的书画很少流入市场,其笔力苍劲有力,其意精神飞动。1985年授西安历史博物馆邀请现场作书挥毫。现被收藏于西安博物馆。《韡华阁士女图》是柯昌济晚年在绘画上的一部力作。他的书法和工笔画有很深的造诣。他继承了吴氏的笔姿细腻,黑白分明,画风工整。也有自己的风格,其用笔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以线条为骨干,线条组成之形象真实、生动、鲜明、优美。这就要求笔路清晰,点划洗练,最忌伪装苍劲,实无功力,令观者感觉软弱幼稚,拖泥带水,给人以不真实的非艺术感。
柯昌济的仕女画面寥寥几笔,毫厘之差,便可见个性上差异极大,前者温文尔雅,后者飒爽英姿,却又都是胸襟不凡,有所作为之人。柯老笔下的仕女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这一百零五幅工笔仕女图是柯老晚年的沥心之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附上图片:撰稿人柯健生柯昌济孙子(电话:13661960387)

IMG_0001.jpg (1.21 MB, 下载次数: 134)

IMG_0001.jpg

照片 093.jpg (1.01 MB, 下载次数: 118)

照片 093.jpg

照片 094.jpg (1.32 MB, 下载次数: 87)

照片 094.jpg

照片 095.jpg (1.04 MB, 下载次数: 118)

照片 095.jpg

照片 096.jpg (1.04 MB, 下载次数: 128)

照片 09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6-2 10:2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顶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6-3 13:3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偶们江北 北城的挺多的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6-14 18:4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地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