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近2万村民,人人“配备”网格医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29 08: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正在给村民看病的应丽萍

  入村巡诊8年,见惯了偏远乡村的看病难,应丽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之后,调研并推行网格化医疗服务,网点医生与村民结对帮扶——
  应丽萍是名准妈妈,也是临海汛桥卫生院院长,从学医到行医,是她成年以后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在医患关系并不算非常融洽的今天,乡镇卫生院也不算个好位置,而应丽萍却用自己的热心和热情,在这不起眼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如今,汛桥镇推行的网格化医疗服务,不仅让农村的医患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也让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下村8年,让她“铁了心”做农村医疗
  昨日,记者在临海汛桥卫生院见到应丽萍,这几天是她正式当妈妈之前最后几个工作日——临近预产期,腆着大肚子的准妈妈院长仍敞着白大褂,楼上楼下地忙。
  应丽萍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当时叫温州医学院),和许多学医的同行一样,她的梦想也是治病救人。2003年,应丽萍考入临海巡回医疗队,开始了和病人最亲密接触的8年行医生涯。
  十几年前的偏远农村,医疗条件和现在比是天差地别,加上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淡薄,“小病熬一熬”成了村民对待疾病最简单的方式。
  “巡回医疗队实际上也是扶贫医疗队,巡诊的地方都是偏远乡村,我在这8年里所见所经历的,实在是太过震撼。”应丽萍对记者说。
  医生是最习惯于生老病死的职业,而应丽萍恰恰是个感性的人。应丽萍回忆,有次去大洋街道梅岙村一名姓洪的阿婆家中,几乎是家徒四壁,老人有糖尿病足,小腿浮肿溃烂,只能跪在地上挪动,但因条件所限,几乎都在家忍着。而如果及时接受治疗,完全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虽然对于低保户和贫困家庭,医疗队提供免费问诊和一些药物,但对他们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如何用实际行动解决村民看病难的想法,那时候就在应丽萍心里生根发芽。
  医疗服务“网格化”,村民有了固定医生
  在汛桥卫生院二楼,网格医生办公室内,几名医生正在电脑前整理辖区病人的档案,以便网格医生追踪服务。汛桥镇31个行政村,如今分为汛桥、蒋山、杨梅三个片区,38个网格点,每个网格点都有一名医生和护士驻点服务。
  2012年年初,应丽萍调到汛桥卫生院,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调研,“网格化医疗服务”逐步推行并系统建立,这也是她来汛桥后,带给当地近2万居民最好的礼物。
  所谓网格化医疗服务,是指卫生院分配医护人员到固定网格点,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网格化管理在街道社区等管理上已有应用,应丽萍将它引申到医疗服务管理上,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月,每组网格点的医护人员都会安排一天时间,到对应的网格点上门服务,一般的固定服务店是村办公楼,或者企业医务室,几年下来,网格点里的群众都知道有这么一天,医生会来村里免费看病,特别是老人,来量个血压,测个血糖之类的,和医生们非常熟络。辖区里有腿脚不便的群众,网格医生就到老百姓家中上门服务。
  镇里有38个网格点,但卫生院医护人员加起来才27名,两人一组,且要保证卫生院有足够人员坐诊,因此每组医护人员分到的固定网格点基本都有3到5个,这虽是额外的工作,但卫生院的医生们却觉得收获比付出要多,而这份收获,就是村民的信任。
  让老百姓更重视健康,是她最大的心愿
  汛桥镇杨梅片村民老周,是卫生院年轻医生邹阳的一名网格服务对象,老周家里条件原本不错,多年前一场车祸,让他的后半辈子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家里境况也一落千丈。老周妻子在外打零工,请护工照顾完全不现实,而每个月需要更换的导尿管,就让老周愁苦不已。
  老周的情况是应院长在走访时发现的。“当时一进门,屋里混合着酒精和屎尿味,老周蜷缩在床角,原本算魁梧的汉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10多岁,看到我们突然就泣不成声。”应丽萍说,这一幕对她来说太过深刻。
  通过辖区企业捐助的慈善基金,卫生院给老周发放了医疗救助卡,当时正在寻找镇里100户最需要帮助的困难户,也把老周列了进去。从此,邹阳就成了老周的“家庭医生”,并在老周家中设了“家庭床位”,每月固定时间上门给老周换导尿管,更重要的是陪老周聊聊天,进行心理疏导。如今,老周在镇里开残疾车,朋友不多的他,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他的亲人。
  网格化医疗服务推行几年来,辖区的医患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医患纠纷几乎再不复见,而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也逐年下降。但对于自己一手推行的网格化医疗服务,应丽萍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通过网格医生的深入服务,能将辖区群众治病的重心前移。
  “看惯了太多像洪阿婆这样的不幸,而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实际上也非常有限。”应丽萍对记者说,“许多病等到拖重了再治,基本都是个无底洞,如果我们在下网格时,让老百姓更重视自己的健康,及时将小病遏制在初发时,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