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螺洋余氏宗谱
据《螺洋余氏宗谱》记载,北宋时洛阳人余忠敏担任黄岩县丞,于是全家迁到黄岩,后定居黄岩东浦村,至第三代迁居司厅巷,第五代余济川英年早逝,留有一遗腹子即余元卿。
至今已近九百年,仙居、临海、黄岩、路桥等地都有余姓后人
诗书传家,引领风流
余元卿有三子,余谐号靖轩、余星璧号白生、余如晦号子闲,为螺洋余氏二世祖。三兄弟一日游雁荡山,偶遇状元王十朋,彼此欣赏,成为知己,临别时双方互有诗相赠。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温州乐清四都左原梅溪村人。王十朋赠余氏三兄弟诗原记载于《余氏宗谱》卷十,文革中该卷本被毁,2005年重修宗谱时从黄岩石柜岙余氏后人保存的九修谱的支谱中见到王状元赠诗三首。
继王十朋后的永嘉学派一代宗师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罢官还乡后又到螺洋办过书院,培养了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许多台州籍名士。后人为纪念叶适曾在螺洋建有毓英庙,就在余氏宗祠旁,在螺洋民间,人们称叶适为“叶大侯王”,在大岙村曾建有叶适衣冠冢。据螺洋余氏第三十四代后人、乡村文化传播者余纪良说,毓英庙、叶适墓均已毁于文革时期,现存留一块叶适墓残碑,保存在莲花山青龙宫中,可见叶适在螺洋当地影响深远、地位尊崇。
九百年繁衍,人丁兴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余元卿迁居螺洋至今已近九百年,螺洋余氏族人世居莲花山下、鉴洋湖畔,垦荒种地,开沟挖渠,兴修水利,造桥铺路,孝行为先,诗书传家,以致人丁兴旺,文风鼎盛。
螺洋余氏传至第四、五代时,经过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加很快,逐渐成为螺洋当地大族,分为春、夏、秋、冬四房,莲花山下方寸之地已不能满足余氏族人居住之需。于是逐渐分散迁居至附近后洋、西台门(今属螺洋二友村),东江、东园(今属火炬村),罗家池,笕头(今属东风村)。而今,螺洋余氏已传至第三十九代,主要居住在螺洋街、二友、火炬、东风、罗家池等五个村庄,附近的双庙村、东监村等地也有零星族人居住,人口近5000人。
螺洋余氏族人,除了男婚女嫁,人口流进流出外,历代都有子孙因生活、学业向外迁徙并繁衍壮大的。如今在仙居东南乡、临海小芝西凤村、黄岩院桥唐岭下村、澄江石柜岙村,以及椒江和路桥的桐屿、金清等地都有螺洋余氏后人生息繁衍。在天台玉湖村、冷水坑村和乐清西塍村等有黄岩余氏始祖余宗敏直系、螺洋余氏旁系后人。
螺洋余氏一族人才辈出
螺洋余氏一族,历代虽无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但为官为吏、著书立说、行善一方、造福乡里的贤达能人亦有不少涌现,其中杰出者众多。
第十代余藻章号端甫,为人少年老成,急公好义。余端甫一生为余氏族人和当地百姓办了三件大事,一是兴修水利,余端甫通晓农业水利知识,在今黄岩院桥沙门店东梅山以西筑水渠两条,并修建了罗川闸,又在螺洋后叶修筑一堤坝,将浮排里与山水泾、鉴洋湖相通,从而使螺洋一隅河道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周边方圆几十里旱天无旱灾,雨天无涝灾,保证了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造福了一方百姓,泽被乡里,惠及后世;二是于咸淳元年在东江河以西建造余氏宗祠;三是主持修制自余宗敏从洛阳迁居黄岩近三百年宗族演变史的族谱,其内兄进士出身蒋彦圣为族谱作序,使得黄岩余氏变迁有所考据。
第十八代余廷信,名纬介,号耕趣,时人称其为耕趣处士。余廷信十岁丧父,少年持重,承担起敬养老人,抚养弟妹的重担,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后带领族人子弟重修了螺洋余氏宗祠。余廷信死后,南京国子监祭酒进士谢铎为其写墓志铭,通议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进士黄曜题写碑额……
螺洋地名演变与余氏族人的关系
螺洋地名演变也与余氏族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据历代地方志记载,螺洋在黄岩县东南三十里。东南有一山状如莲花,称作莲花山,山南芦苇连片摇曳,故名“芦阳”。唐宋之际,芦阳一带属于海湾涨成的陆地,距离海岸亦不远,虽土地肥沃,但尚未开垦,人烟稀少,荒草萋萋。余元卿因避难负母到此定居后,卖掉黄城家产,购买粮食,收罗逃难民众、散兵游勇,提供食宿,在此开荒造田、疏通河道,从而使得芦阳人口渐增。到芦阳第五代余端甫大力兴修水利后,更使芦阳一带成为百姓安居、生活富裕的鱼米之乡。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余升霍等人为迁造余氏宗祠,将“下水渚”一带芦苇砍掉,发现芦苇荡中螺蛳壳堆积如山,人们又见“下水渚”与“水仓头”两处地形,非常像两个田螺,另外螺洋一带河网稻田,经历代开挖俢渠,河道港汊弯弯绕绕、曲折回环,非常形似螺蛳壳里道场,于是将“芦阳”改作“螺洋”。
民国时期,在旧余氏宗祠处建翼文小学,解放后改为螺洋小学,土改时,宗祠产权被收为国有,后扩为小学、初中,现已改作他用,十分破败。而余氏宗祠1984年在莲花山脚下他处重建,2005年扩建。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