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55720
注册时间2015-10-3
在线时间 小时
金币
魅力
- 积分
- 33
|
刘大钧先生执筆书写的三十六回本《风云岐田寨》,全书约二十五万字,预计年底前可以付印面世了。该书讲叙的是在一百六十年前,发生在黄岩沙埠岐田村的一个历史故事。
关于岐田寨的故事,当时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是,口耳相传的故事,随着岁月推移,渐渐地从人们的记意中淡去,人们也不再去传诵了,唯有沙埠岐田村那古老的寨墙残垣,仍在默默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岐田寨的史实是黄岩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当年民间有民谣云:“同治换咸丰,天下乱哄哄。”这正是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定都南京,战事频繁,朝廷不断加重民间的赋税杂捐,偏逢天灾(咸丰三年、四年连续二年连续遭遇特台风)民不聊生,故而出现黄延喧在岐田树旗立寨抗争,前赴后继斗官府,顽強不屈三易主,几度聚散,場面悲壮,跨时十余年,最后以招安遇害为结局。
《风云岐田寨》的出版,重新展现了这段将被遗忘的乡土历史故事,堪称是岐田寨演绎了新版的水浒新戏文,这是黄岩人书写的黄岩故事,字里行间具有浓厚的本地气息,也有本地的风俗习惯,能给人们带来亲切感。用文学方式把黄岩的旧事编写成书,这也是一种为数不多的新尝试。让我们拭目以待该书的出版吧。
附:《风云岐田寨》一书的前言,让大家一睹为快。
前 言
在黄岩城关西南方向,大约三十余华里的沙埠北岙山中,有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溪水傍村流淌,楼房依山参差,公路平整宽阔,车辆忙碌奔运。村中那古老的寨墙残垣,给初具现代气息的小山村平添了几分神秘,这就是黄岩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岐田寨”所在地——沙埠镇岐田村。
岐田村(史称奇田村,本书采用现名称岐田特此说明),西倚茅畲,南连温岭、乐清,处于三县交界之地,曾经是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道路崎岖,通信闭塞的偏僻小山村。
一百六十多年前,清咸丰年间,黄延喧、屠敖三、徐锦朋、黄得根、叶力田等一批壮士,在这里演义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江南《水浒》剧:树义旗,建山寨,经腥风,历血雨,不屈不饶斗官府,叱咤风云十余载,几度清剿,几番重聚,生生不息,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年的“岐田寨”是那么的威名显赫,妇幼皆知,到如今,还有几人知晓?“岐田寨”遗址的寨墙残垣,还能勾起多少人对那段历史的回眸?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只在史册中惜字如金地用寥寥数语稍加记录,给人们留下的是无限的遐想空间。一个半世纪多过去了,人们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淡去,鲜活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地淹没了。
为了留住珍贵的历史记忆,重现当年的举义抗命,依据典籍记载的史实,参照民间流行的传说,经实地考察,多方搜集,比较资料佐证,历时十载才整理编写成书。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都是有据可查,真实存在的。
咸丰三年的水灾,无论是时间和受灾程度,在黄岩县志中都有准确记载。大灾之年,官府不仅不放粮赈灾,反而加重税赋、强征粮饷以充军用,百姓难以生存,官逼则民反,黄延喧树旗立寨,因果分明。屠敖三报父仇,投奔岐田寨,史书都有明确记載。
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万人剿岐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岐田寨”智退官兵,首战告捷。正值太平军以金华府为中心,矛头北指杭城,东指台州。在太平军发起进攻前,清兵为扫除隐患,急切地从杭州调兵,前来清剿“岐田寨”。 黄延喧在茅畲岭遭袭,败退马家山后,再次遇袭而丧命。至年底,太平军占据了台州全境,屠敖三乘机在岐田重整山寨。这些查阅黄岩县志,均有明确记载。同治二年,太平军撤离台州后,官兵再剿岐田的史实,除史书记载外,《左宗棠奏议》也可佐证。
“小大佬”黄得根第三度重树义旗,且与官府周旋数年,官兵数度清剿无功,后设计招安,直到全部惨遭阴谋杀害,不仅县志明确记载,还有当时诗文“可怜六邑苍生血,染得鳌头一点红” (敖头,指当时台州知府刘敖)为证。
本书的写作,忠实地以史实为依据,以真人真事为线索,通过民间走访,史书搜证,又经过客规推理和实地求证,以编写传纪故事的手法记录成书。
历史是鲜活的,漫长岁月虽然能淡化它,淹没它,但不能让它全然消失。
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环境、原因和条件,评论它可以因年代不同,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历史是永恒的,无论过了多久,一旦被重新发掘,它就会重新焕发本来的光彩,重新展现出当年的风貌。岁月能尘封记忆,史实却不会消失。
撰写本书的初宗和意义,就在于拨开岁月的尘封,寻求当年的史实。不周之处,期盼广大读者多多宽容,不吝赐教!
刘大钧
2015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