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街上车水马龙,结伴而行的白领或学生,穿梭于沿街的各种店铺,脸上泛起知足的笑。
黄岩青年路与劳动路交叉口。
它的名字叫市井
黄岩区规划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单从改造来说,横街一带的变化不如县前街、西街和新区大。”然而,这一商业氛围浓厚的街区,从上世纪开始就是黄岩居民休闲购物的主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街见证了20年来市民生活的变迁。
横街,一条小路拓宽成的大街,商铺繁多,品牌集中;青年路,黄岩最长的一条街,当地人认为它是上世纪全区最繁华的一条路;这两条街与天长路、劳动路共同构成的“井”字型街区,它的特点正如其形状——市井。
早晨6点,沿街商铺纷纷开始营业,住户被行人的脚步声和机动车引擎声唤醒。到了7点,位于劳动南路和青年西路路口的孔园里已热闹非凡。老人们或三五成群,下棋,听收音机,闲话家常;或独处一隅,舞剑,打太极,闭目养神。日用品店门口,主妇为了一把扫帚和一只脸盆与店主砍了十来分钟价;中心菜场里,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用三根手指提起一条肉,翻个面看了看,又丢回货台……
到了午后,大街上车水马龙。小手拉大手的一家三口,结伴而行的白领或学生,穿梭在沿街的服装店、手机店。“给你最低折扣。”“价格是全国统一的,多送你一些赠品。”导购员,外来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几句不地道的黄岩话,试图与顾客拉近距离。
“这条街上商户、住户和行人,多数是本地人,黄岩人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天长路的祖屋里生活了20多年的王勤宇说。
“20年前,每天早上骑着一辆叮当响的老式自行车送儿子上学,在巷口花5毛钱买个肉包给他当早饭。回来时,从停在路边的手拉车上挑几棵蔬菜,再到拥挤的杂货店买包烟,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王勤宇回忆道。
“后来想吃得好一点,青年路建起了中心菜场;有了些存款,发现街上开了几家银行;再后来,年轻姑娘追求档次,许多名牌服装店就取代了原先灯光昏暗的制衣店和成衣店,肯德基等连锁餐饮也开始入驻。”他感叹,“不知是沿街商铺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翻了新,还是市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习惯在这种氛围中悄然改变。”
铺在大街上的商城
“整个街区就像一座铺在大街上的商城。”90后女孩傅晶晶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岩人,她对“井”字型街区的功能和特点了如指掌:“横街主要是品牌服装店,劳动路上有手机店和服装店,青年路有百货、银行和文具店,天长路餐饮最出名,是黄岩的‘夜宵一条街’,凌晨两三点还很热闹。”
问起这一街区的变化,起初她答不上来,“仿佛从出生起,这里就是这么繁华。”但她领着记者走街串巷时,却回忆起许多细微的变化。“这一带原先车辆横冲直撞,比较危险,前几年劳动路、天长路部分路段设置了单向通行,出行更安全,且不容易拥堵;路边原先有许多流动小摊,整治后街道焕然一新;沿街商铺多次易主或重新装修,商品和店面风格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品位……”
记者走进位于横街中段的飞龙体育,三层楼的店面刚刚重装完毕。店长厉月娥告诉记者,这家店已开了10多年,自己接手仅一年多,除了投入80多万元装修店面,她还在探索经营如何转型。
“原先主要销售李宁等品牌的运动服鞋,今年引进了哥伦比亚、凯乐石等户外品牌。”她说,“现在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满足于跑步、打球等传统活动,开始推崇登山、骑行、徒步、游泳等户外运动,此类装备和器械在未来几年会很有前景。”
傅晶晶说,这一街区既保留了古朴的民房和原始的“前店后屋”经营模式,又开拓了餐饮、服装、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自己为家乡特有的“大街商城”感到骄傲。
同时,她也感觉到,“大街商城”已逐渐显示出落后与不足。“比如看中一件衣服,当时犹豫没买,逛了一圈想想还是喜欢,再返回就不像商城里坐电梯上楼这么简单了。”她说。
黄岩区规划处负责人透露,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对此街区进行改造,目前正向居民征求意见。记者将此消息告诉傅晶晶时,她很兴奋:“再过20年,也许这个街区又是另一副模样。”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