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9309
注册时间2008-3-25
在线时间 小时
金币
魅力
- 积分
- 7703
|
2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0 10:08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3.环境问题积累多、隐患多,环境违法行为高发、环境事故高发,给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带来更大挑战。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速度递增。从我省看,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强,特别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性和群众对优良环境需求即期性的矛盾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省环保系统受理各类环境信访达53586件。因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非常突出。今年以来,以路桥、德清血铅超标和杭州饮用水源安全事件为典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事件。今后一个时期,环境问题积累多、隐患多,环境违法行为高发、环境事故高发的“两多两高”特征还会非常突出,不仅会给环保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稳定造成较为重大的影响。 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更大挑战。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以及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省情况相对好些,2010年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1.3%,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4.3%。但在数量上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质量上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全省累计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12座、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13座、污泥处置设施22座,但仍难以满足需要。并且,这些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农村、农业的环保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5.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给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带来更大挑战。当前,社会对政府环境监管并不十分满意,我们的环境管理还有许多值得改革和创新的地方。例如,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在管理要求上,往往失之于软;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同时,环境管理中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仍比较严重,管理手段仍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基层环境管理力量薄弱,适应不了当前亟需加强环境监管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广泛性和长远性特征,决定了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现代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首先,环境保护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每个国民,不论高低贫富,享受的公共环境服务都是相同的。即使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环境保护部门也是少数几个可以代表全体公民整体利益的部门之一。第二,环境保护具有效益的公共性。环境和自然资源基本上属于公共物品,当这些公共物品的供给稀缺和遭到浪费破坏时,就会对区域的、国家的、乃至国际的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第三,环境保护具有利益的长远性。环境保护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发展、福利和权益,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发展、福利和权益。所以,环境公共管理必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迫切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作为环保部门,必须准确把握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一)环境公共管理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顺应社会管理内涵提升拓展的新变化,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要求、实践要旨和根本目的,全面提高环境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环保实际推进环境公共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环境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一,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也是环保系统推进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遵循。我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切实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管理方式,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必须牢牢把握“六项原则”的实践要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必须积极顺应社会管理内涵提升拓展的新变化,以“六项原则”作为行动指南,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理清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环境公共管理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办法,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环境公共政策和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必须牢牢把握“两个保障”的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其实质就是以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我们要把推进环境公共管理创新同惠民生促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标准,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规范环境秩序、维护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二)环境公共管理创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新特征,致力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环境问题,着力提高保障公共环境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环境公共管理基本任务是规范社会环境行为、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促进建立公平、正义的环境秩序,维护可持续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环境公共管理的创新,将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放在首位,构建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环境公共管理体系。
第一,坚持把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社会管理,主要是对的人的管理和服务,核心任务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环境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为核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条件。当前,环境保护领域显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之所以容易被公众聚焦,形成触点引发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在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环境公共管理创新要以构建完善群众合法权益体系为首要任务,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有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二,坚持把强化基础基层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当前,环境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必须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大力推进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工作下延,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基层环境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第三,坚持把有效保障环境安全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加强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风险、维护环境安全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责。当前,我省区域、行业环境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环境污染事故依然处于易发多发期,加上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防范环境风险压力很大。我们必须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
第四,坚持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改善民生的重大部署,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良环境的新期待,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的核心理念,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把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的健康,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环保工作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环保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
(三)环境公共管理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把环境保护推向新阶段。
把我省环境保护推向以环保优化发展、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共建共享的新阶段,是基于对新阶段新特征的认识,立足我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优势,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所提出的思路举措,也是对提高环境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和深化部署。
第一,推动环境保护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注重把握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辨证的统一体。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和环境密不可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推动环境保护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和富民强省、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保护环境与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标准引导、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服务助推等环保综合手段,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的效力和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协调运行,努力实现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第二,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的新阶段,必须注重把握好全面统筹和突出重点相统一的路径方法。全面统筹和突出重点是系统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做好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路径。我们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一方面,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继续加大污染整治力度,着力加强环境风险源调查和环境隐患排查,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特征,加快污染防治的重点转向和战略转型,全力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攫取向建设性保护转变,完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
第三,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执法监管的新阶段,必须注重把握好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的治理原则。保护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环保部门作为政府专司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好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基本职责,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增强环境司法保障、提升执法监管效能,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社会环境行为、保障环境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在全面加强执法监管、推进依法行政的同时,也要讲求刚柔相济,把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借助道德的力量,规范社会环境行为。要致力于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效法生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