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6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古镇灯影里的宁溪“二月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1 10: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图片均摄于2018年“二月二”灯会期间

在距离黄岩城区30多公里的黄岩西部,有一座集镇宁溪,因有一项流传了数百年的大型传统民俗,使其名声远扬,这便是“二月二”灯会。

“六街花灯光铺地,八宅鼓乐音盖天”,这是反映历史上灯会盛况的一副对联。据考证,宁溪“二月二”灯会,始发于南宋末期,延续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2009年,宁溪“二月二”灯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与众不同,宁溪灯会独二二

“中华元宵皆三五,宁溪灯会独二二”,这副对联,准确地反映宁溪灯会活动时间。为什么宁溪灯会与众不同,不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而是放在“二月二”呢?

说起宁溪这一方风俗,不能不说到唐朝旧臣王从德。这个进士出身,做过唐朝大理寺的少卿,人称少卿公,先居杭州施水。公元907年,曾与王从德同朝为官的钱镠,在杭州称王,建立了吴越国,而少卿公“不与共事”。为避钱镠之聘,王从德率家人和弟子200多人迁至今黄岩宁溪所在地,开街立市。

王从德迁居之前,这里虽景色优美,但交通闭塞,居民寥落,人烟稀少,教化未开。王从德在此定居后,少不了开荒种地,造桥铺路,兴办教育,将这方山野僻壤,渐渐打造成繁华集镇。

300多年后,宁溪王氏第十一世,出了一位比较知名的人物王所,字喻叔,号南峰,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任高邮军知军。大厦将倾,识时务者为俊杰,元兵南侵前,王所弃官回归故里,创办南峰书院,讲学授徒,开启民智。

物质的富裕,智力的开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便成为山民劳作之余的渴求。见闻广博、学问渊博、辞职在野的王所,便当仁不让,召集族中长老、社会贤达,各方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民意,组织引进了灯会这种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的娱乐形式。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二,也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俗称“春耕节”。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地处大山深处的宁溪,农业的丰收与否,完全靠天吃饭。祈求上苍和神灵保佑一年的农事风调雨顺,是山民最朴素的信仰。灯会中的抬阁游街、迎神祭祀等活动,正好表达了人们的祈求。热热闹闹过完这个节,乡民们就要开始一年的农业生产,人们将勤于农事,安心劳作。错开元宵节各地集中举办灯会日子,是打破常规的一大创意,既能学习其他地方元宵办灯会的成功经验,又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地客人来宁溪赏灯,从而将宁溪一方风物推向外界。

灯会为媒,笑迎四面八方客

创始者的卓见,让宁溪“二月二”灯会收获满满人气。由于错开了传统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四又是宁溪的集市日,周边地区百姓趁到宁溪赶集之便前来观灯,这时从外地赶来走亲访友的也特别多,人气爆棚没得说。自灯会开办以来,每年一小会,三年一大会。

灯会作为一张特色名片,使宁溪的名声迅速远播周边各县。灯会,让周边各县乡的小商小贩也瞅到了商机,他们蜂拥而来,或带来自己地方的特色产品,或贩运各地手工物品。灯会,成为南北货大汇聚的物资交流会和当地特色产品展销会。人们借赏灯之机,争相品宁溪特色美食,购山乡地产物品,饱口舌之福,塞行囊之满。灯会期间的物资交易额,有时一天的量,胜过平时一个月的量。“二月二”灯会,对于宁溪一带山区物资向外界输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宁溪渐渐成为黄岩西部辐射周边各县的重要商业集镇。

在黄岩民间,一直有二月二踏亲(相亲)、送定头(纳聘、定亲)的习俗。宁溪“二月二”灯会,正好给人们提供大好机会。相亲成功的,确定了双方的准亲家关系,可以彼此走动,邀约对方走亲赏灯会,借此增进亲热度,并商定第二年二月二的送定头事宜。如果是头一年已确定关系的,这年的二月二,男方就要给女方送定头,办定头酒,邀集各方亲朋,既吃喜酒,又赏灯会。有这样一个订婚习俗,给“二月二”灯会期间的物资交易会,增加交易量和人气。

毫无疑问,热闹的灯会,攒动的人头里,免不了有年轻的男男女女,在拥挤的人流里,眼神传递,暗生情愫。继而回家告诉父母,托付媒人说合。如此说来,灯会无意中成为未婚男女的情人节。

时光过去了700多年,沧海变桑田,而宁溪举办“二月二”灯会依然不变,一直在延续。灯会,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宁溪人的血脉里,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竟然成为除春节以外,宁溪一方百姓最为盛大的节日,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春节。

乐曲悠扬,铜锣丝竹伴灯会

宁溪“二月二”灯会,起始在初二,高潮在初四。其形式和内容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满街每户挂彩灯,更在于从初三夜开始,旧时宁溪八宅,各宅都会组织吹鼓手、赛锣鼓、迎灯、演戏、舞龙、舞狮、抬阁、高跷、闹湖船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初四夜,迎灯队伍沿街缓缓地游遍每个街区,需要两三个小时。这一夜,宁溪各条街,是灯的海洋,音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宁溪灯会,它不是简单的灯会,而是集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杂耍的大会串,其中民间音乐占有很大比重。在初三夜的闹街活动中,各宅都要派出自己的鼓乐队,有二徽锣鼓乐、丝竹乐(俗称细吹)、吹打乐(俗称粗吹)、丝竹锣鼓乐等进行较量比赛,锣鼓阵阵、丝竹声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压轴的,则是丝竹锣鼓乐的经典曲目《作铜锣》,因此,“二月二”灯会,又被称作“音乐灯会”。

“午夜的宁溪街,轻轻传来一首曲。”初四夜,迎灯游街活动已告一段落,兴奋的人们,激动的心情已渐渐平息,准备踏上返家的归途。此时,一曲悠扬的丝竹锣鼓乐由远而近缓缓传来,又由近而远徐徐飘去,这就是由一队民间艺人乐队演奏的《作铜锣》,尚未离去的人们,顿时摒住呼吸,陶醉在这迷人的音乐声中,夜空中,除了飘扬大街上的丝竹锣鼓声,再无其他声息……

作铜锣,旧称“祝同乐”。在山乡隐居教学,精通音律的王所,平日生活所见,尽是宁静而生机无限的田野,葱茏叠翠的青山,鸟鸣虫啁、鸡鸣犬吠的田园景象。南宋宫廷音乐和宁溪民间曲调,在王所的内心产生碰撞,便创作出了这首旋律简单优美,曲风沉稳悠扬的曲子。关于此曲从何而来,还有其他说法,也有说是王所从宫廷里带出来的。

作铜锣的主要乐器,包括大小铜锣、大鼓、叫锣、镲、板胡、二胡、琵琶、笛、箫等。1955年,到宁溪采风的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听到民间演奏的《作铜锣》乐曲,惊叹为“江南独有的民间大型器乐合奏曲”,认为它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后来,《作铜锣》被收录进《浙江省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书。如今,作铜锣已成为黄岩区、台州市两级首批非遗项目。

因缘际会,霓虹灯影话新篇

或许是几百年制作灯具的技艺流传,或许是纯属偶然,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有着廉价劳动力的宁溪,成为黄岩节日灯总厂的加工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宁溪一些原先为节日灯厂收发灯的个体户,开始创办起自己的节日灯企业。90年代以后,宁溪镇成为国内主要的节日灯产业集聚地,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鼎盛时期有240多家节日灯生产企业和配套加工厂。

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总是相伴相生,相映成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宁溪古老民俗“二月二”灯会曾经停办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橘乡大地,吹进山乡宁溪,节日灯加工产业的蓬勃兴起,激起了民众重办灯会的强烈愿望。1985年,古镇宁溪重新举办“二月二”灯会,从此这一地方传统民俗,得以重焕生机。

2018年,宁溪老街——宋街休葺一新,各式灯笼挂满整条老街。一公里长的宁川溪上,布满各色声光电一体的大型彩灯组合,黄岩蜜橘灯组、麦鼓头灯组、金山陵灯组……造型别致,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溪的两岸,一派流光溢彩,火树银花,游人如织。这一年的灯展,前后持续一个多月。

如今,灯会需要各类彩灯,融古老工艺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节日灯,扮靓“二月二”灯会。宁溪“二月二”灯会所使用的产品,百分之八十由本镇企业生产。灯会,让宁溪古镇再度名声远扬,中外客商纷至沓来,促进了宁溪节日灯产业的飞速发展。

每当“二月二”灯会期间的夜晚,踏进宋街的青石板路面,举目都是高挂的各色灯笼,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五光十色。各种造型的灯,纱灯、提灯、玻璃宫灯、荷花灯、走马灯,争奇斗艳,灯灯耀眼,这是灯的海洋。街道旁,台门里,不时飘出麦鼓头的香气、卤水豆腐的香气、宁溪糟烧的香气,还有那从唐风宋韵里飘来的古老文化的香气。

走在宁川溪两岸,霓虹闪烁,光影连连,直达苍穹,宁溪的一方夜空,被映照得几近白昼。水面上,声光电一体的大型彩灯,时明时暗,变化万端,让人仿佛置身于迷幻的世界里。

宁溪,一个古老民俗——“二月二”灯会与现代节日灯产业成为互补,打造“山水画廊、灯彩古镇”的雏形基本形成。古老的宁溪,在新时代的光影里,正焕发出新的神韵。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