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64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王建民: 宁溪大山里的乡土音乐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7 10: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人物名片 王建民,1954年生,黄岩区宁溪镇人,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溪《作铜锣》传承人。曾先后获得黄岩区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吹打乐器比赛一等奖、黄岩区农民能工巧匠比赛第一名,被聘为“黄岩区区级乡村大使”。



王建民早年在家门口拉琴。(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民间琴匠”王建民的家,在黄岩区宁溪镇的街上。家门前有个种满花草的院子,推开门,是一张工作台,摆置着各式各样的木工器具——这是他制琴的地方。

王建民擅长制作乐器,不光在宁溪镇里出名,台州各地乃至周边地市,都有人慕名前来拜访。

“王老师在吗?我的琴音色变了,需要您看一下。”9月13日上午,一位女士提着一把二胡寻上门来。她是特地从黄岩城区开车过来的。

王建民戴上老花镜,摆弄了一番,“是琴弦的问题。”他麻利地把弦拆卸下来,安装好新的,又试着拉了一小段曲儿。“好了。”他把二胡还给那位女士。

女士问多少钱。“30块钱,就收个成本价。”王建民说。

女士又参观了内屋的客厅,这里仿佛一个小型的乐器陈列馆,墙上挂满了二胡、琵琶、小提琴等中西乐器。这些乐器,都是王建民亲手制作的。

“退休以后,趁着照顾孙子的空闲就做了一些乐器,音乐让我交到了不少朋友。”他取下挂在墙上的二胡,拉了一首《奔马》,曲调高昂,动人心弦。

王建民一直生活在这小小的宁溪镇,他生于此、长于此,所奏出的音乐,也自然融入于宁溪的山水之中了。



1966年,王建民13岁,正在宁溪小学读六年级。

学校里的体育老师张金堂,擅长拉二胡,课余时间常在操场上演奏一曲。那时,王建民最喜爱坐在张老师旁,痴痴地听着。

“你想学吗?想学我就教你。”有一天,张金堂把二胡递给王建民,示意让他试试。“当然想学。”王建民接过琴,满口答应。

就这样,王建民开始学习二胡,他逮着空就拉几手,没几天便学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曲子《毛主席语录歌》。“你很有音乐细胞。”张金堂听后,这样称赞他。

小学毕业后,赶上“文革”,王建民没再继续读初中,回到家务农。15岁,他在宁溪木器社跟着父亲学做木工;18岁,他进了黄岩玻璃钢造船厂做木模具。但他从未间断过练习乐器,即便拖着工作了一天的疲惫身体回到家,但只要拿起二胡,他就可以兴致勃勃地拉上好几个小时。

每当他在家门口拉琴,总能吸引许多邻里驻足欣赏。这其中,就包括能歌善舞的姑娘周华卿。两人一个弹奏,一个唱歌,一来二去互生情愫,不久之后,他们就喜结连理了。

由于拉得一手好二胡,王建民加入了厂里的文艺宣传队,平日里会在厂里,或是去镇里、村里巡演。坐在台上表演,底下的人掌声一片,这让他颇为享受。但那时很少有琴谱,王建民只得通过收听广播里的音乐来学习新的曲子。



谈起做的第一把乐器,王建民清楚地记得,是在1972年底。

那会儿,宁溪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购买了一把小提琴。在宁溪山区里,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

王建民去学校里近距离观察小提琴,“这奇形怪状的木质西洋乐器,竟能发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这令他爱不释手,也想买一把,一问价格,要37元。他吐了吐舌头,“太贵了,我平均一天的工资才7毛钱。”

买是不可能了,他想着,自己是做木工的,为何不亲手做一把出来?

“做小提琴?想太多了,你不可能做出来的。”同样是木工师傅的父亲,听了王建民的想法后,连连摇头。

王建民偏不信。他从锯木场找来东北白松做面板,本地花桐做背板,又从音乐老师那里好说歹说借来了小提琴,开始研究。他知道,制作小提琴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准,面板若厚度不均,就会影响发声。

每天下班回到家,他就研究小提琴的结构,画图纸,再按照各种部位的大小厚薄,一丝不苟地仿照着做。连续熬了15个晚上,他居然真的做成了。这把自产的小提琴,按压在弦上发出的声音竟丝毫不比买来的差。音乐老师拿来试了两手,也赞不绝口。

过了一年,一位上海客人到玻璃钢造船厂出差,在王建民家做客时,看到了那把他自制的小提琴,很惊讶,提出能不能替他也做一把?王建民答应了,他依照上次的经验,又做了一把新的出来,并以21元的价格卖给了那位上海客人。

“我很高兴,一方面自己做的乐器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赚了些钱补贴家用。”王建民说。



那时,王建民的双胞胎儿子刚出生,两个孩子嗷嗷待哺,他急需钱来贴补家用。

尽管他已是厂里的车间主任,“但一个月工资才36元,如何养家呢?”好在他会做乐器,从做第一把小提琴开始,他后来又陆续做了二胡、板胡、三弦、阮等十余种乐器。一把乐器定价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每做出一种乐器,王建民就自学演奏这种乐器,靠着在音乐上的天赋与兴趣,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琴匠”和“乡土艺人”。

当时,改革开放使得台州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私营企业遍地开花。一些私营的模具厂、玩具厂看中了王建民的手艺,想高薪把他挖走。甚至有一家温岭玻璃钢造船企业的老板托人来讲:“你去了,就给你一套房子。”

王建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未能成行,“我的根在这里,要离开出去闯荡,还真舍不得”。

但做乐器毕竟是业余的,收入来源也不固定。为了赚钱养家,王建民加入了当地的民间乐队,谁家有白事或做寿,就去奏乐吹打。在乐队里,他又学会了吹唢呐;上世纪90年代,做白事时兴吹铜管乐器,他又学吹了萨克斯。

“那会儿,我月工资800多元,在乐队里吹一天能赚100多元呢。”王建民此前不愿与人提起这段往事,但现在释怀了,“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嘛。”



王建民还有个更显著的身份——第二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铜锣》的传承人。

《作铜锣》,是宁溪当地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和丝(弦)管乐器组成的民间大型吹打乐,相传是宋元时期流传下来的,一般由三四十人组成乐队,在节日期间演奏。

王建民的父亲王天礼,就是“作铜锣”的老艺人,他在队伍里担任主鼓师傅,负责敲鼓,其他乐器要跟随鼓点来演奏。

“文革”期间,《作铜锣》被当做“扫四旧”的对象禁止活动,直到1985年才恢复过来。由于“沉默”了近20年,传承人出现了断代,王建民知道后便自告奋勇,向父亲学习《作铜锣》的演奏。

《作铜锣》涉及的乐器多样,打击乐器如大皮鼓、大小铜锣、木鱼、碰钟等,丝管乐器如板胡、三弦、琵琶、洞箫等。这些乐器王建民大多都会,他很快就掌握了《作铜锣》的曲子。后来,他也被认定为“作铜锣”的非遗传承人。

每年的宁溪“二月二灯会”,王建民都会跟随着演奏队,走街串巷表演《作铜锣》。2007年,在台州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节上,演奏队表演的《作铜锣》,获文艺类铜奖。

2009年初,宁溪镇中心校聘任了4位外校老师,来教学生们“作铜锣”,王建民就是其中一位。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耐心地教授学生们丝竹乐器的演奏技巧,并组织学生们课外时间到他家中学习。

几年来,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非遗”传承人。



今年年初,王建民接到了宁溪镇文化站老站长王小飞的电话,说目前“作铜锣”的队伍偏老龄化,需要培育一批中青年人,“建民,这事情就交给你了”。

农历新年一过,镇上就发出公告,招收一批“作铜锣”表演队的新人。很快,40人的名额就被报满了。这些人年龄大多40岁上下,最小的仅有十几岁。

王建民负责对他们进行义务培训,每周六晚上六点半,在村部大楼的三楼进行练习,到九点结束。这些人大多是零基础,王建民从识谱等基本乐理开始教,再因人而异教各种乐器。大伙儿都兴致很高,乐意学,因此进步很快,才半年时间,这支队伍已经合奏得有模有样了。

“我们不急着出去表演,得先把基本功给练好。”王建民说,他准备在年底来一场“摸底考试”,让队员们一个个单独演奏给他听,“避免有人浑水摸鱼,让他们不得不练。”

王建民今年65岁,他说,把“作铜锣”传承下去,是他的使命。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8-9-28 08:13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匠心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