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6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陈德福:渔村舞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8 11: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76岁的里箬村村民陈德福(左),现为大奏鼓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表演者。

    在台州的地图上,找到温岭石塘箬山,再往东南方向,会看到一个与东海紧密相靠的村庄。它东西北三面悬海,地处箬山内侧,所以有个好听的名字——里箬村。
    依山望海的石屋在这里层层叠叠,用以讨海的工具从小木船变成钢铁巨轮;夜晚的风吹散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海鲜腥气,金黄的阳光照烫了渔家妇女晾晒在屋前的鱼干……
    海洋,几乎造就了里箬村的一切,包括它的文化。
    在特殊渔区风格的孕育中,里箬村的渔民们大都会跳一种神奇的舞蹈——最初它的名字叫“车鼓亭”,当地人也叫“哏噔嗑”,后来它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奏鼓”。
    2008年,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76岁的里箬村村民陈德福,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渔民的舞蹈
    据考证,大奏鼓于清初到清中期前后由福建传到箬山。三百年前,一群闽南渔民沿海而上来到箬山,以石砌墙,建起石屋,在此安了家。
    这群“讨海人”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每一次出海都是生命与海洋的较量。于是,每次出海归来,箬山人便集合起来,在海边的空地上敲起锣,跳起舞,以此庆祝平安。
    “清晚期和民国时期,作为扛台阁的队伍,大奏鼓逐渐融合台州本地的民间文化,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舞蹈动作。”
    “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5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这段时期,大奏鼓不仅参与了迎神赛会等固定活动,还作为丧葬音乐的一种,盛行于里箬村及邻近地区。”但由于地理位置闭塞,“又加上演出集中在元宵节”,大奏鼓一直鲜为外人所知。
    1954年,浙江省开始挖掘民间舞蹈。此后的三年间,在政策的影响下,浙江省共挖掘民族民间舞蹈300种左右。“当时的温岭文化馆工作人员也全力投入这项工作。”
    1955年,箬山乡政府组织大奏鼓到温岭参加一场演出。这是大奏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公开演出,共有六七个村民参加。演出后举办的颁奖大会上,节目获得了荣誉奖。
    那一年,陈德福13岁。在他的嘴里,大奏鼓还被叫做“哏噔嗑”。
    陈德福是土生土长的里箬村人,跟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十几岁便随船出海。那时,一艘窄小的木船在东海航行不了多远,随手甩下鱼竿,一收,就能钓上肥美的鱼儿。
    陈德福跟着木船满载而归,父亲陈兆凤和其他村民会在里箬村山脚下的码头边跳起“哏噔嗑”。锣鼓喧天,浓妆艳抹,扭腰甩胯,男扮女装。陈德福看着,“爸爸怎么化成这样子?”却又觉得很是有趣,竟挪不开脚步。
    “扭捏”的渔婆
    陈德福很瘦,脸上的皱纹刻在一起。
    将化妆用的白粉在那张被阳光晒成古铜色的脸庞上涂满,在双颊涂上一片大红色的油彩,嘴唇抹上鲜红的口红,再手戴金手镯,脚套金脚镯,脑后套一个羊角发髻。从渔民到渔婆的转换,作为大奏鼓队伍中现下年龄最大的表演者,陈德福只需要两三分钟。
    而在1979年,他第一次扮演渔婆时,光脑后的羊角发髻就戴了好几分钟,脸上的妆也是别人给化的。
    那时,流传在箬山的一系列古老的庆祝活动重现光彩,人人兴致满满。
    白脸、红脸颊、红嘴唇,头戴黑绒料帽条,上镶金线边,两边绣花,正前方镶嵌一粒彩珠,帽条后翘一只24厘米长的脑后角。再戴大银耳环,穿一件袖镶鱼图案花边的蓝色宽袖衣服,一条金黄色笼裤,赤脚。陈德福顶着这幅样貌出现时,遭到了弟弟的嘲笑,“你打扮成这样?”
    陈德福“一开始也是害羞的”,但扭腰、打胯、耸肩、碰撞、铲肩、挤眉、弄眼……伴随着铿锵的铙钹锣鼓声,他很快在诙谐幽默的渔婆角色中如鱼得水。
    马蹲跃步、摆浪步、颤肩四方步、小踏步……舞者们脚踩锣鼓节奏,不断变化着队形。蓝色的短褂、金色的短裤,旋转出热烈奔放的喜庆场面,也彰显出“讨海人”独有的自信与豪放。
    从那之后,陈德福开始频繁参与大奏鼓的演出,“扮演的角色不固定,什么角色缺人就演什么,表演起来都挺拿手。”
    在大奏鼓队伍里,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样乐器,木鱼、扁鼓、唢呐、金锣、金钹等,陈德福后来以担任铜锣手为主。
    年轻的脸庞
    休渔期,里箬村山脚下的码头,巨大的渔船一艘靠一艘停在一起。海洋在喘息,渔船在休息,但码头并不宁静。船老大们趁着这段时间修整渔船,机器隆隆的轰鸣声,船员间高声的叫嚷,让里箬村变得嘈杂。
    陈德福仿佛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背着手,在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陈和隆旧宅前,悠然地踱着步。
    从陈和隆旧宅前的石板路走过,再拾级而下,有一片场地——2017年这里被改建成大奏鼓广场,也赋予了大奏鼓更多的表现机会。今年春节,大年初三上午,海风的冷冽没有让大奏鼓队的十几位渔家汉子退缩。在大奏鼓广场,他们穿上蓝衣黄裤,置办起传统的行头,光着脚,手持乐器,边敲边跳,舞姿粗犷,风趣诙谐,为里箬村吸引了无数游客。
    陈德福这几天有些忙。8个来自台州银行的年轻人从城里到里箬村拜师学习大奏鼓,他和几个队员已经在大奏鼓广场教了4个晚上。这多少让他感到欣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接触和学习大奏鼓了,不得不说是个好现象。
    事实上,这样的好现象早已涌现。
    陈德福的两个儿子陈祥玉、陈祥定与侄子陈祥勇,都是优秀的大奏鼓舞者。最令他欣慰的,16岁的孙子看着爷爷和父辈跳大奏鼓长大,很小的时候就对大奏鼓表现出情有独钟的喜爱。
    那时,陈德福要去排练大奏鼓,他非要跟爷爷一起去。爷爷说:“天太黑啦,路不好走,你不要去。”他说:“不,我要去看你跳大奏鼓。”拗不过,陈德福只好带着他一起。到了排练的地方,大伙一看来了个小家伙,就逗他,“要看大奏鼓,你先跳来看看。”
    “他那时才六七岁,说跳就跳,就在那里扭起腰、甩起胯来,一点也不害羞。大家都给他鼓掌……”陈德福陷在回忆里,眉眼带笑,连脸上深刻的皱纹也变得柔和起来。
    温岭石塘籍画家郭修琳曾这样形容大奏鼓:“大奏鼓粗犷而缠绵,奔放而含蓄,一会儿是灵魂的呐喊,一会儿是生命的细语,既体现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本质力量的自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奏鼓成就了如陈德福一样的渔村舞者,而反之亦然。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