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末夏初,乌饭飘香。蛋糕坊、菜市场、小吃摊……此时,台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乌饭麻糍的身影。这种看上去黑青色的糕点香甜软糯、细腻爽滑,蘸红糖或包裹红豆沙吃,味道妙极了。
说起乌饭麻糍,还有不少流传甚广的传说。“人闲五月节,牛闲四月八”,旧称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传说天牛在这一天下凡,于是人间有了耕牛为人代力辛劳的说法。每逢这一天,耕牛统统休息一天,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犒劳耕牛,表示对人类忠诚伙伴的敬意。
此外,临海竹枝词《四月八日》里也写道:“乌饭麻糍嵌豆沙,卖来卖去卖人家,抓来贴在儿童额,免得蚊虫蚤虱爬。”吃了乌饭麻糍就不怕蚊虫叮咬这一说法还待考证,但乌饭麻糍的制作原料,从现代营养学或中医药学角度而言确实不失为纯天然保健食品。糯米具有润肤强筋之功,乌饭叶清凉解毒,红糖则可健胃补血,松花粉更可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想要吃到最正宗的乌饭麻糍,还非得在四五月不可。春末夏初的季节,乌饭树的叶子最为鲜嫩,做出来的麻糍最是香滑软糯,口感最佳。
制作乌饭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种俗称“山炒米脑”(又称“红茶”)的嫩叶,将糯米在“山炒米脑”沥成的叶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捣臼捣成乌饭麻糍,再摊到面板上撒上些许面粉擀成约一寸厚,切为四方形这样就可以算得上乌饭麻糍。最后,撒上金黄的松花粉,防粘,又增添香味、色泽。
有雅趣的小伙伴,不妨自己动手做做看,攻略如下:
第一天,上山摘来乌饭树的嫩叶,并将它放在石臼里捣碎,加适量的水,浸上一昼夜。
第二天,把叶渣去掉,留下的水已经是带乌发香的了;接着把糯米放在这水中也浸上一昼夜,第三天就可以加工麻糍了。
捣麻糍要好几个人,还需要饭蒸、柴镬大灶、石臼、面床和面杖等工具。先把浸得乌黑的糯米沥干,倒在饭蒸里,再把饭蒸放到水已经烧开的大铁镬上,用旺火继续猛烧,等乌米完全熟透变成乌饭,就可以放在石捣臼里捣了。
捣麻糍可是个力气活,一个人在石捣臼旁添水,三五个男劳力轮番上阵毫不停顿。中途在这半成品中放入红糖或白糖,再捣上一会儿,当粘性很强的时候,大功即将告成。
此时,在像圆桌般的面床上,撒上松花粉,把捣好的整个麻糍团放在上面,用面杖压平弄薄,最后切成半个手掌大小的菱形。
周身沾满黄色松花粉的乌饭麻糍,用文火把它烙成胖嘟嘟且两面有点微黄时,拿在手里软软的,咬上一口嘴里糯糯的、甜甜的。而临海则将乌饭麻糍包裹豆沙,做成卷状,更有一番风味。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