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2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千年牟家 黄岩望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10 15: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牟姓是上古姓氏,历史久远。传说,祖先是火神祝融,周朝初期,祝融的后代出封牟子国,亡国后以国名为姓,称“牟”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族人一直生活在山东一带,然后缓慢向周边扩散,如今分布世界各地。
    北宋时期,蜀地有秦铁骑大将军牟琳的第四十四世孙牟尧携二子来黄岩定居,至此,牟氏子孙在台州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迁徙源流
    “人来西蜀八千里,春到南门第一家”,这是一副写于宋代、张贴在黄岩牟氏大宗祠门口的对联,交代了黄岩牟氏的来龙去脉,又彰显黄岩牟氏的望族大气。
    据《畲川牟氏族谱》记载,黄岩牟氏始迁祖牟尧(960年-1030年),字唐佐,号简庵,是秦朝铁骑大将军琳公第四十四世孙,世代居住在蜀之合州巴川。
    北宋咸平三年,为避益州都虞候王均之乱,牟尧决定离开故地,带着家人去其它地方寻找一片新的乐土。牟尧生有四子,当时,长子牟俨、次子牟倜都已兴家立业,顾及他们拖家带口出行不易,他仅带着三子牟俸、四子牟侃以及八个家僮,背着始祖牟琳公的画像,从蜀地出发,陆水行途,一路向南。
    某一天,牟尧乘坐的船只漂到了杭州九溪。当时的杭州是繁华都市,牟尧在九溪十八涧住了两个多月,觉得此地过于吵闹,不是一个安家的好地方,遂领着一行人继续往南漂。小船一路晃晃悠悠,到了黄岩永宁江西桥上五里廿一都姆村(今西城牟村)。永宁江口上有一座浮桥,牟尧往前的道路被阻,只好停了下来。一行人打量周边,见永宁江岸土地平旷,北枕翠屏,东峙方山,西横百丈,南面沃野,三面环以大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遂决定定居下来。当时,永宁江岸因为无人居住,黄岩人称为“姆村”,四川人的发音中,“牟”和“姆”比较接近,再加上牟姓族人在此繁衍,人口数量众多,“姆村”被邑人叫成“牟村”,此叫法延续至今。
    牟氏族人在牟村开垦土地,置产家业,家境日渐富饶。次年,牟尧的两个儿子都在当地成了亲。渐渐地,牟氏祖宅住不下那么多人,就在牟村开垦出了前宅、后宅和东宅三宅鸿基。宋天圣八年,牟尧仙逝,享年七十一岁,葬黄岩廿一都羊棚岭(今澄江凉棚岭)南原,墓田四十亩。宋天圣十年,牟俸、牟侃分了家,牟俸命长子牟昱留在牟村,自己则带着其余家人迁到茅畲,被后代敬称为“茅畲祖”;牟侃迁到了牟村之南大树下,被后代敬称为“大树下祖”。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台州,抗元民族英雄牟大昌和牟天与抗元失败后,引得元兵对牟氏一族疯狂杀虐,牟村和茅畲祖宅尽遭焚毁。再加上牟村地处永宁江畔,时有水患发生,牟村的牟氏族人便往外迁徙。如今,牟村依然叫牟村,村中却再也没有牟姓族人居住了。
    勇赴国难
    说起抗元民族英雄牟大昌,牟家人无不骄傲。
    牟大昌,字逢明,号北黎,浙江都使。生于南宋绍定己丑年(1229年),卒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
    历史上,1276年是风雨飘摇的一年。元军大举出兵中原,二月长驱直入南宋行都临安,小皇帝出逃途中遇难,南宋实体瓦解。国之存亡之秋,爱国将士纷纷奋起反抗,“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在此时聚集义兵,发起勤王檄文,号召全国百姓捍卫国家领土。
    战火迅速蔓延到台州。临海郡太守杨必大打开城门不战而降。与临海比邻的黄岩,一生正气的牟大昌在乡里征集了数百名青壮男丁,组成义师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同时,他的侄子牟天与在浙江乐清白溪樟树下组织义兵,率众到黄岩茅畲今将旗岭与牟大昌会合,叔侄毁家纾难在出师军旗上大书:“大宋忠臣牟大昌,起兵今起应天祥。赤城虽已降于虏,黄山不愿为之氓。”
    同年11月2日,这支临时起义的队伍在黄土岭与元兵交战,叔侄虽英勇过人,但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双双罹难。战败后,部分义兵撤回西乡,在黄岩茅畲西岑山岳,借助山中茂密的树木遮挡,日插旗夜悬灯,给元兵造成义兵再次反抗的假象。如今,人们称这座山岭为“将旗岭”。
    牟氏叔侄的反抗,彻底激怒了元兵。一个月后,元兵大肆进入茅畲,一场大屠杀展开。彼时,正逢冬日。一场大雪过后,整个茅畲覆上了一层雪白。
    多年研究茅畲历史文化的虞敏行老先生说:“下过雪后,要是有人出逃,元兵就根据脚印找到他们。”这是一场浩劫,茅畲尸横遍野,牟家老老小小全部难逃厄运。
    牟大昌的妹妹牟则娘自知在劫难逃,带着牟大昌两个刚刚及笄的女儿、妻子以及村里数十名烈女,投了碧潭。清朝时,临海贡生冯赓雪到茅畲游玩,还为则娘写了一首凭吊诗:“削壁凌凌压碧潭,则娘从此碎冰心。兄能报国挥长剑,妹自完身赴急湍。玉骨伴随寒月冷,霜魂已逐水云寒。涯谭寂寂深山里,谁作清风岭上吹。”
    后来,牟氏后人为了纪念牟大昌,在茅畲出口处的水堆卓山之岳,面对九溪修了一座庙宇,内陈文天祥、牟大昌、牟天与、牟则娘等人的塑像,取名“将军殿”。前几年,因为老的将军殿比较破旧,茅畲人将老的将军殿推倒,在原地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将军殿。
    牟家人爱国不屈的故事,仍在延续。到了抗日战争年代,牟氏妇女巾帼不让须眉。1938年底,茅畲乡牟菊明、牟瑞兰、牟桂芬三姐妹在县委书记林泗斋的指导下 ,北上皖南参加新四军。几百公里的路程,牟家姐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个多月才找到组织,从此开始革命生涯。牟菊明跟着组织辗转去了延安,后来嫁给著名诗人何其芳;牟瑞兰嫁给黄岩人陈庭槐,一起在苏皖抗日游击区战斗;牟桂芬(改名史易)进了医务队救死扶伤,是样板戏《沙家浜》中的卫生员小菱的原型。
    崇尚文化
    牟氏自落籍黄岩开始,历代重视教育,忠孝垂训,诗礼传家。定居牟村之后,牟俸、牟侃兄弟就开始从学于前四川监察御史工部侍郎余琛,皆学有所成。
    搬迁茅畲后,牟俸的孙子牟企首修北宋元祐《牟氏宗谱》。牟家人都爱读书,但有些人因为家庭贫困不能继续完成学业,五世牟忱中了乡进士后,将乡里的30亩土地立为祀田,并规定这些田可以租给别人,但永远不许典卖。此时的牟家人财兴旺。在牟忱的带领下,牟家人又将牟俸公最早修建的大宗祠扩建五楹,坐东向西,意思是不忘记蜀中先祖,宗祠正位塑铁骑大将军正坐像。立为祀田的30亩土地收入归大宗祠管理。以后,只要是牟氏族人,家里穷上不起学的就可以来牟氏大宗祠领取学费路费。
    自牟忱立“读书田”开始,此传统便延续了下来,历代常有增补。十世牟若块在茅畲西岙内谷寺办双峰书院;十三世牟原吉开放义塾,田地千亩;十五世牟克巩立义塾;二十一世牟宗週建立了鸣山书院,为族人肄业之所;二十七世牟维江立私塾。自南宋以来,牟氏族人历代中庠生(秀才)、贡生、监生(太学生)者,均由大宗祠助学,并给予学费,考上功名做官的再反哺家乡,捐资大宗祠。
    牟氏在当时实行的这种免费教育模式,成为教育事业的一大特色。据《黄岩牟氏宗谱》记载,自从蜀地迁居黄岩,到科举制度被废的近900年间,黄岩牟氏族人一共出了12个进士,15个举人,36个监生,41个贡生,126个秀才及杂选100多人,牟氏因此在当时傲称“春到南门第一家”,成为黄岩显赫的名门望族。不过,宗谱的记载,与方志的记载还是有所出入。
    如今,在茅畲乡的浦洋村,明崇祯七年进士牟贤的故居尚在。在那斑驳的木质墙面上,仔细辨认,虽隔数百年,当年牟贤中进士张贴的红榜依稀可见。
    (感谢牟见峰老师以及虞敏行老师对本文提供的各种帮助,本文参考《畲川牟氏族谱》《千年茅畲》等书。)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