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1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以竹簧为“纸” 以刻刀为“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9 11: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寻找“镇馆之宝” 增强台州文化自信②
    黄岩翻簧藏品——仕女镜奁
    翻簧,是以竹簧为“纸”,以刻刀为“笔”,在厚度不到半毫米的材质上雕刻出山川大海、花鸟虫鱼。
    在黄岩九峰公园文化大院旁的罗启松翻簧竹雕名家工作室中,有一件独特的作品:翻簧仕女镜奁。
    因为竹簧材质的特殊性,翻簧作品一般为文玩、摆件,但把翻簧做成镜奁这样的实用器实属罕见。
    这件作品是国家非遗传承人罗启松大师以及他儿子罗文弛共同创作的,并在不久前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摘得金奖。

    走进这件翻簧镜奁
    这件翻簧仕女镜奁通高19cm,长24.5cm,宽18.5cm。镜奁的表面采用竹簧贴面,侧面用黄杨木包边木胎。
    上部开启奁盖,内有一方盒,内置一面镜子。奁盖上多片竹簧接榫斗角拼接而成。周边如意纹环绕,中间刻有一副仕女图,她正在“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
    下部开启两扇门,上有罗文弛自己制作的铜扣,两面门上用竹簧雕刻的凤穿牡丹图样。
    小门内上方有对称的两个抽屉,底部为一大抽屉,均用于摆放梳妆用物,全部用各种植物纹饰雕刻。
    两侧是鸳鸯戏水图,配有荷花、牡丹结籽等图案,有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寓意。
    整个作品采用了浮雕和浅雕结合,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特别别致,整件器物古色古香,图文细密富丽,布局严谨整齐,是宫中后妃专用的款式。
    为了提高作品的趣味性,制作者别具匠心,每一面都用不同的字体进行雕刻落款,“诗书画”浑然一体。
    因为作品采用了牛皮、丝绸等材质进行打磨,再加上岁月的自然包浆,整件作品散发出象牙般的光泽。
    半毫米的厚度上表现出画面的纵深感
    竹簧厚度不到半毫米,刻刀“下手”一重,竹簧可能就报废了,又怎么能表现画面的纵深呢?
    看这件镜奁,表面不上漆、不上色,只保留了竹子的原色,画面却有很强的空间感,颜色也似水墨画般有深有浅,好像上过色。
    罗启松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达到自然上色的效果,这件作品从设计到创作完成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翻簧作品上色后,会损失竹子本身的雅致,就算要用一般也只用一种棕色或墨色。可如果一点色彩都没有,那画面就缺少表现力。”罗启松说。
    在长时间创作翻簧作品的过程中,他发现,竹簧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就会经过氧化产生天然的包浆,色彩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因此,这件镜奁早在2003年就由罗文弛设计完成,而从取材到雕刻,断断续续做了十几年,就是为了让竹簧的色彩随着时间发生自然的变化。
    这就和书法家喜欢用“老宣纸”一个道理。竹簧随着包浆,颜色会慢慢的沉淀,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件镜奁光是竹簧就起码要用到四十来片,为了达到器形的色彩要协调,看上去浑然一体,取材是一门大学问。
    “要尽量选择色彩红润、厚度适宜的竹簧,而且颜色要均匀、统一。”
    刀工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因素。“刀没刻的地方,颜色就深,刀刻的地方,颜色就变淡,成品就有了‘浓淡相宜’的效果。”
    整个画面用阴阳雕刻相结合,表现画面的起伏,以背面的芙蓉花翠鸟图为例,通过刻刀下刀的轻、细、缓急处理翠鸟羽毛,栩栩如生,非常考验基本功。
    画面既要饱满,又要突出中间画面的主题内容,雕刻的时候还要注意疏密结合,和书画中的“留白”相同。
    “翻簧的构图和书画如出一辙,比如山水画雕刻中,你就必须要了解岩石的结构,这对于绘画基本功有很高的要求,下刀之前就要‘胸有成竹’。”罗启松说。
    功夫深在细节
    和木雕、象牙雕等相比,翻簧的材料看似是最简单的竹子,但在工艺上却是最难的。
    和木雕不同,翻簧成器后就很难修补,因此做器形的时候,为了严丝合缝,半点都出不得差错。
    以这件镜奁为例,需要把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竹簧本身是有弧度的,根据器形做造型的时候,很容易破裂,成品率很低。
    先用木材做好器形,然后贴好竹簧,再用黄杨木包边,“别看一扇小门,却要贴六个面。” 这件镜奁,光是器形就花费了一两个月,还要花半年多的时间雕刻。
    为了不损坏精心雕琢的图案,成品还得用丝绸、牛皮等反复打磨,直到打磨出象牙般的光泽,连上漆都没有这个效果。
    因为材质的特殊,保养也要特别费心,还要时刻保持湿度,否则太干就要开裂。
    翻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也是需要下苦功的艺术。正值世界文化遗产日,不妨去感受这一艺术瑰宝。

来源:台州商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6-9 11:33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