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6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策宣传] 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努力开创新阶段环境保护事业新局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0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努力开创新阶段环境保护事业新局面——徐震在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就要结束了。几天来,大家认真学习,互相交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认真梳理了我省环境管理方面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和维护环境权益的路径、方法、措施。这次学习会,既是一次深刻地党性、党纪和廉政建设教育,也是一次业务工作的交流,对推动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重在统一思想、解放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重在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一是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大家对于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看得比较清楚,但重要的是要把现状和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看到问题的根源、本质和联系,要把零散的、直观的认识转换为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全局思维。现阶段,要做到两个始终坚持。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加强和创新环境管理;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始终要坚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掌握好环境保护的节奏、力度,真正走出一条以环保优化发展的路子。二是要把思路转化为行动。大家在学习研讨当中,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思路、措施和建议,特别是各位厅领导发言,紧密联系分管工作实际,提出了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我们要认真梳理,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具体措施。总之,要对这次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消化吸收和贯彻落实,真正把谋长远和抓当前结合起来,把会议达成的理念和共识转化为不断提高工作预见性、创造性的具体行动,切忌大而化之、议而不行。三是要把点上经验提升为面上的方法。会上,大家交流许多亮点和经验,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整治涉及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等方面,各地花了很多精力,有很多好的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对源自基层的智慧的总结、提炼和推广,多开一些现场会,把零散的、“点”上的实践结晶,提炼、综合成系统的、“面”上的推广经验,把典型经验上升为普遍做法,把好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做到典型引领,带动整体工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就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谈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管理特别是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需求在变化,社会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要相应变化。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专门召开专题学习班及时进行了深入研讨和部署,胡锦涛、习近平、周永康等领导同志都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省委高度重视,全面贯彻,分别举行了专题学习会和省委全会,赵洪祝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环境公共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大的民生善政,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我们必须根据党中央、省委的要求、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的意愿,充分认清社会管理特别是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时代性、战略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困局。

  规范和协调社会事务,对社会进行治理,是各国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社会管理方面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1.政府公信力普遍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公信力下降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据资料,美国的政府公信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透明度提高,导致政府权力不断分散与转移,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对传统管理手段与能力提出了挑战。世界各国在应对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时,由于遇到财政、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困难,政府往往很难有作为,以及政治家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矛盾的认知与驾驭能力缺少、存在决策错误等,导致公众的不满情绪高涨,甚至酿成社会动荡和骚乱。

  2.全球性社会风险空前加大。现代社会的风险比传统社会的风险影响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难以预测、突如其来的风险,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由风险和灾难所引发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快速扩散,引发社会动荡,加剧社会风险,往往超出了一国政府的应对能力。例如:“9·11”事件、“非典”、“甲流”疫情、气候变暖、金融危机、日本地震、中东混乱等等,无不给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或社会突发极端事件时,都显得十分脆弱。

  3.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矛盾,加剧社会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包括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性别取向等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着社会认同的形成,不仅挑战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成为社会冲突发生和激化的诱因。特别是贫富分化现象趋于严重,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导致了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和潜在冲突。

  (二)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下的我国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凸显是这一时期的最明显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繁重的任务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

  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基本建立,但还不够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有较强的惯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各种矛盾集中暴露的发展阶段,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分化,改革初期各方面普遍受益的局面转变为部分受益、部分受损的复杂格局,利益受损的群体势必会反制改革。

  2.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从所有制结构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从区域结构看,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甚至还有逐步拉大的趋势;从城乡结构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他们无法与城市居民以同等条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从社会阶层看,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化;从社会组织形态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但社会组织体系发展不成熟,社会管理出现真空,容易导致社会无序乃至社会混乱和动荡。

  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当前,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要求多样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的趋势。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维护方式。具体体现几个方面:一是城乡不公平。中国农民为中国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成果之外。二是区域不平等。几十年来,中国资源富集的不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将资源输往发达地区,但却没有给予不发达地区足够的补偿,发展差距拉大。三是阶层的不平等。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收入差距警戒线,已变成“居民收入很不平等的国家”。 

  4.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样、多变的特征,人们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出现了集体观念淡薄、公德意识弱化、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科学、民主、文明、公平、创新等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但也出现了盲目崇外、追求“西化”等思潮。

  5.虚拟社会迅速形成。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公民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进行讨论、辩论、评论的公共领域已经形成,由此催生的公民集体行动在增加,民意压力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复杂性,很容易使矛盾和社会问题被放大,尤其是失真、夸大的网络信息容易扰乱社会秩序,给社会和政府管理工作带来压力。

  (三)社会管理大视野下的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正给环境公共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位置更加突出。一是经济发展的数量型需求向质量型需求转变。所谓质量型需求,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最大限度改善民生的产出。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寄希望于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二是人们生活的生存型需求向品质型需求转变。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关切度日益增强,对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社会的传统型安全需求向非传统型安全需求转变。除了战争、治安等传统安全因素,人们更加关注和担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四是人们的物质型需求向权利型需求转变。在衣食饱暖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渴望更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也开始关注和重视自身在环境保护上的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和经济持续增长,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将更加凸显;常规污染与新型污染并存,各种污染因子叠加复合,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持续增加与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新老掺杂、关联渗透,错综性、敏感性、复杂性大大增强。

  1.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现,给环保优化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消费、钢消耗、水泥消耗、水消耗、二氧化硫排放、有机污水排放最大的国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明显加大。从我省看,发展空间的制约日益凸显,资源短缺、环境容量小、能源消耗大等问题挑战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虽然,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过多依赖低端工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GDP由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期,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参与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内生需求和外部压力叠加,将使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趋尖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越来越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2.环境治理难度加大,给改善环境民生、保障环境权益带来更大挑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工业重化趋势明显,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的问题。我省也是如此,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尤其是随着沿海经济带重化工业发展,资源能源的消耗还将较快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仍然很大。虽然,传统污染因子得到有效控制,按传统评价模式,环境质量正趋于改善。但是,新型、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其治理难度更大,管理要求更高,公众的反响更突出。特别是按传统评价结果公布的环境质量与公众感受之间反差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环保部门的信任度。据2010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反映本地环境受污染;仅有10.5%的受访者对环境污染整治成效表示“非常满意”,2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有超过两成(20.8%)的受访者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整治成效表示不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08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3.环境问题积累多、隐患多,环境违法行为高发、环境事故高发,给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带来更大挑战。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速度递增。从我省看,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强,特别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性和群众对优良环境需求即期性的矛盾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省环保系统受理各类环境信访达53586件。因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非常突出。今年以来,以路桥、德清血铅超标和杭州饮用水源安全事件为典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事件。今后一个时期,环境问题积累多、隐患多,环境违法行为高发、环境事故高发的“两多两高”特征还会非常突出,不仅会给环保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稳定造成较为重大的影响。   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更大挑战。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以及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省情况相对好些,2010年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1.3%,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4.3%。但在数量上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质量上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全省累计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12座、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13座、污泥处置设施22座,但仍难以满足需要。并且,这些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农村、农业的环保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5.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给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带来更大挑战。当前,社会对政府环境监管并不十分满意,我们的环境管理还有许多值得改革和创新的地方。例如,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在管理要求上,往往失之于软;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同时,环境管理中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仍比较严重,管理手段仍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基层环境管理力量薄弱,适应不了当前亟需加强环境监管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广泛性和长远性特征,决定了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现代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首先,环境保护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每个国民,不论高低贫富,享受的公共环境服务都是相同的。即使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环境保护部门也是少数几个可以代表全体公民整体利益的部门之一。第二,环境保护具有效益的公共性。环境和自然资源基本上属于公共物品,当这些公共物品的供给稀缺和遭到浪费破坏时,就会对区域的、国家的、乃至国际的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第三,环境保护具有利益的长远性。环境保护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发展、福利和权益,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发展、福利和权益。所以,环境公共管理必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迫切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作为环保部门,必须准确把握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一)环境公共管理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顺应社会管理内涵提升拓展的新变化,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要求、实践要旨和根本目的,全面提高环境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环保实际推进环境公共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环境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一,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也是环保系统推进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遵循。我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切实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管理方式,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必须牢牢把握“六项原则”的实践要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必须积极顺应社会管理内涵提升拓展的新变化,以“六项原则”作为行动指南,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理清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环境公共管理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办法,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环境公共政策和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必须牢牢把握“两个保障”的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其实质就是以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我们要把推进环境公共管理创新同惠民生促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标准,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规范环境秩序、维护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二)环境公共管理创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新特征,致力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环境问题,着力提高保障公共环境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环境公共管理基本任务是规范社会环境行为、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促进建立公平、正义的环境秩序,维护可持续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环境公共管理的创新,将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放在首位,构建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环境公共管理体系。
  第一,坚持把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社会管理,主要是对的人的管理和服务,核心任务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环境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为核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条件。当前,环境保护领域显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之所以容易被公众聚焦,形成触点引发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在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环境公共管理创新要以构建完善群众合法权益体系为首要任务,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有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二,坚持把强化基础基层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当前,环境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必须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大力推进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工作下延,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基层环境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第三,坚持把有效保障环境安全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加强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风险、维护环境安全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责。当前,我省区域、行业环境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环境污染事故依然处于易发多发期,加上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防范环境风险压力很大。我们必须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
  第四,坚持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环境公共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改善民生的重大部署,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良环境的新期待,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的核心理念,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把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的健康,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环保工作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环保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
  (三)环境公共管理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把环境保护推向新阶段。
  把我省环境保护推向以环保优化发展、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共建共享的新阶段,是基于对新阶段新特征的认识,立足我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优势,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所提出的思路举措,也是对提高环境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和深化部署。
  第一,推动环境保护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注重把握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辨证的统一体。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和环境密不可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推动环境保护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和富民强省、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保护环境与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标准引导、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服务助推等环保综合手段,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的效力和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协调运行,努力实现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第二,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的新阶段,必须注重把握好全面统筹和突出重点相统一的路径方法。全面统筹和突出重点是系统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做好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路径。我们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一方面,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继续加大污染整治力度,着力加强环境风险源调查和环境隐患排查,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特征,加快污染防治的重点转向和战略转型,全力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攫取向建设性保护转变,完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
  第三,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执法监管的新阶段,必须注重把握好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的治理原则。保护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环保部门作为政府专司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好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基本职责,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增强环境司法保障、提升执法监管效能,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社会环境行为、保障环境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在全面加强执法监管、推进依法行政的同时,也要讲求刚柔相济,把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借助道德的力量,规范社会环境行为。要致力于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效法生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14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zhaoshunyou 发表于 2011-9-10 10:08
3.环境问题积累多、隐患多,环境违法行为高发、环境事故高发,给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带来更大挑战。 ...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人民群众是环境的直接者影响者、受益者,也必然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政策激励、宣传鼓动,建立环境决策、实施、执法监督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要强化决策参与。鼓励公众全过程参与制定环境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要强化监督参与。在日常执法监测、污染整治、项目审批、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等工作中,通过实行环保听证、社会公示、环境信访、有奖举报、市民检查团、环保义务监督员、绿色志愿者和“12369”环保热线等,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参与监督生态环保工作。要强化创建参与。依托环保模范城、生态(生态文明)市县乡、绿色细胞三大创建载体,最大范围地吸引社会各界投身生态环保具体实践,让广大公众在参与创建中更好地接受教育、分担义务、行使权利、得到实惠,加快使环保从部门走向社会,实现共建共享。要强化企业参与,建立和完善企业环保责任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环保管理员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保信用管理制度。开展绿色企业评选和企业环境责任认证,引导企业开展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三是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起着桥梁纽带和缓冲作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支持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和绿色志愿者,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拓展他们参与环境立法决策、执法监督、环保公益诉讼、环保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渠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要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工会以及社区组织、村级组织、小区业主委员会、行业协会等各类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以环境维权和环境维稳为重点,构建平危结合、事故应急的矛盾化解体系。

  环境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公共管理的重点领域。必须着力加强环境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立足源头防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当前要以“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三大行动为载体,系统谋划和全面推进水、气、声、辐射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加快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面防控和综合治理。要加大区域性、行业性突出环境问题排查和整治力度,研究制订印染、医化、制革、造纸、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指导意见和方案。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以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为重点,推进水体污染源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全力改善水体水质。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灰霾治理力度,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改善公众对大气环境的感观和满意度。要重视加强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核与辐射污染防治,着力消除区域性环境健康安全隐患。

  二是立足日常掌控,抓好环境纠纷隐患排查整治。要建立定期排查机制,坚持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环境问题信息收集,及时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开展执法监管,努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建立专群结合,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的环境问题情报信息工作体系,力求信息队伍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上下联系一体化、综合反馈网络化,着重做到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信息灵、情况明,以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争取工作主动权。要积极开展不安定因素排查,建立快捷灵敏的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主动分析环境问题发展动态和潜在的社会矛盾,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提前介入,做到抓准、抓早、抓苗头,及时做好疏导教育和缓解矛盾工作,防患于未然。

  三是立足风险化解,全面加强环境信访管理。要依法按政策解决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实现以尽量小的代价化解动态变化的风险。要积极试行信访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信访进行预警,积极构建突出环境信访问题预警平台,加大研判处置力度。要进一步规范信访受理、办理、答复等程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环境信访问题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领导班子成员接待日制度,对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和本地区重要信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建立重大信访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信访案件督办检查制度,对重大案件跟踪督办;建立信访案件回访制度,提高信访满意率。继续推进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排查化解工作,确保各类矛盾、积案妥善解决。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信访工作督查机制,建立重点信访巡查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重点敏感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协调,落实责任,避免出现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稳定。

  四是立足应急补救,妥善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省市县都要建立环境群体性事件处置的预案。要探索建立“以群众诉求为中心”的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及时、妥善、有效处置因环境污染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当发生群体性事件时,要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到场,靠前指挥、有效对话,防止因拖延滞后而激化矛盾。同时,对污染事态仍在蔓延、群众情绪不断激化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果断处置,依法进行追责、救治等工作,力争尽快平息事态。群体性事件平息后,要按照属地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所在辖区、部门、单位负责,尽快拿出办法,限期予以解决,给群众以满意的答复。一时无法解决或群众要求过高无法满足的,有关辖区、部门和单位领导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群体性事件。对极少数人利用群众环境诉求煽动闹事进行违法活动的,要坚决依法打击。

  (五)以执法监管为基础,构建监管到位、执法到位的依法管治机制。

  要着力建设和完善以 “一项保障,两大建设和六大机制”为核心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拓展执法手段,坚持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责”并举,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真正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秩序。

  一是推动执法监管联动化协调化。要坚持“出重拳”,打“组合拳”,拓展环保系统内外部门联动,提升执法合力,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探索与经贸部门建立污染严重、工艺落后产能的强制淘汰退出机制;与工商部门建立打击“无证无照”、“无证有照”污染源的联合执法机制;与监察部门建立重大污染事件责任追究机制等;深化与法院、检察、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借用司法系统的威慑力和强制执行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树立环保执法权威,增强环境执法保障,有效遏制环境违法高发频发势头。在环保系统内部综合运用项目审批、上市或再融资环保核查、排污许可证发放、环保专项资金安排、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挂牌督办、媒体曝光、区域限批、评奖评优等手段,全面遏制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二是推动执法监管网络化网格化。要坚持“属地为主、下查一级、多级联动、合力执法”的监管方针,整合执法监管力量,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环境监管体系和执法网络。加强监督性执法,深化省市县三级联查,以重污染行业和重污染区块为执法重点,积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充分发挥上级环保部门稽查作用,着力推动下级环保部门不易解决的违法案件和环境问题的执法。完善边界联动监管机制,全面构建省界、市界环境管理联防联控网络,推进边界联合执法和应急协调。继续开展大型污水处理厂环保监督员派驻工作,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和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向中小企业延伸。加快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以县域为整体,以乡镇为单位,将环境监察重心下移到基层;探索推行环保监管片警制度,实行环境监察片长负责制,构建一个点面覆盖、责任到人、分片包干、监管到位的基层环境监管网络。

  三是推动执法监管标准化高效化。标准化建设是保障规范化的基础。要不断提高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开展执法工作标准化建设。制定重点行业环境监察指南,研究建立现场执法技术指导规范,进一步明确执法标准、执法要求、执法程序,从而构建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标准化为规范、信息化为手段、制度化为保障的环境执法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修订地方标准、健全监管制度,持续推进环境标准、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工作,为执法监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创造前提。要通过严把进人关、加强培训、开展廉政教育与监督等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建立执法问责追究制,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树立依法行政、公正廉明、威武执法的良好形象。

  (六)以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统揽,构建科技为先、实用为本的基础能力支撑。

  今年初,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的目标和六大任务。这里着重从环境公共管理角度,强调环境监测监控、环境应急保障、环境信息保障、科技支撑的创新要求。

  一是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是环保部门的眼睛,是把握环境状况和趋势,参与宏观决策,开展各项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抓紧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日常监测、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推进完善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大力推进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强化高风险区域环境质量监控。要进一步推进污染源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对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监控,对高风险的特征污染因子不能治理、不能监测的建设项目,要禁止审批,已建项目必须限期建立监测系统。深化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监测数据可靠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加快建立固废处置设施监测监控体系。要建立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测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市、县电磁、陆地辐射监控点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在线监控与预警网络,进一步加强核电基地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要加快推进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非监督性监测的市场化,加快形成省、市、县相互支持、社会力量为补充,配置科学、优势互补的环境监测能力保障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环境应急保障体系。环境应急保障体系是有效防范和及时应对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基础。要加快完善环境应急制度。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制定各类应急预案。要加强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地方环境风险源特点,强化环境应急装备和技术保障,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完善应急机构,充实应急人员,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积极组织开展各层次的应急实战演练。要加强环境应急的各方联动。依托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加强区域和部门的联动。要合理利用社会专业力量作为补充,参与环境应急与处置。紧密依托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环境应急的信息化,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三是着力构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加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机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基本保障。要抓紧完善环境信息基础保障体系。加快实施《浙江省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运维管控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整合提升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搭建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环境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和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省、市两级环境信息数据中心和环境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实现重点污染源“一厂一档、动态管理”。要加强环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和整合的排污申报收费、环境信访、环境统计、网上审批等系统,积极推进“一站式”环境管理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1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zhaoshunyou 发表于 2011-9-10 10:14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人民群众是环境的直接者影响者、受益者,也必然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 ...

 四是全面夯实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环境公共管理创新,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有赖于环境科技进步。要加强区域宏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预测与研判,加强环境管理宏观策略、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污染减排核算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先进适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建立环保产品和装备产业化基地,着力推动重点环境问题的解决。构建环保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环保科技中介组织,积极探索省市县联动、产学研协同的环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加强环保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环保科研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机制,激发环保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各类环保产业协会,发挥其在开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促进环保科技装备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全力以赴抓好下半年工作

  上半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抓好“十二五”环境保护、污染减排以及把环保推向四个新阶段等工作的规划布局,正式启动了“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成功开展了首个浙江生态日系列活动,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计划有序推进。与此同时,上半年环境事故多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环境维稳形势严峻,我们经受了一系列突发性环境问题的考验,妥善处置了路桥、德清血铅超标,钱塘江、苕溪水污染,兰溪化学桶沿江流失等5起重点污染事件,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总的来看,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风险隐患基本得到掌控、主要污染物减排基本达到目标要求。万事开头难,在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背负了很大压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确实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上半年工作的经验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举一反三,更加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防范环境风险任务十分艰巨。环境积累问题多、隐患多,环境违法行为高发、环境事故高发的状况依然存在,并将持续一个时期。加强环境监管,维护环境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治污减排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继续加大。上半年主要污染物增量远超预期,结构调整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减排量,减排形势较为严峻。三是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受气候影响,上半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但基于公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以及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优化环境公共服务面临严峻考验。

  下半年,我们仍要充分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总体部署,按照把环保推向四个新阶段的要求,按照加强和创新环保公共管理的要求,坚定不移、毫不松懈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十二五”首战告捷,取得“开门红”。

  (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

  “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是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我们要抓住契机,依靠新一轮“811”行动的带动,不断加强环保工作。一是加强面上统筹协调。履行好各级生态办的组织、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责,加快推动新一轮“811”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根据不久前两办督查情况及陈加元副省长听取汇报时的讲话要求,切实抓好问题的整改工作。抓紧协调好11个专项行动方案的制定、报批和实施工作,力争各个专项行动方案8月份出台,工作全面铺开。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特别是我厅牵头的5项保障措施,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处室,抓紧会同有关责任部门,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督促各部门建立联系指导制度。二是全力主攻“三大清洁”行动。按照新“811”行动的职责分工,积极抓好清洁空气、清洁水源和清洁土壤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按阶段抓好目标任务落实,全面强化水、气、固废污染防治。特别是上半年地表水、大气环境质量未能达到既定目标,各相关处室一定要会同各市县环保部门,找准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同时,要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加快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开展畜禽养殖“双控”试点,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三是着力推进绿色创建行动。把绿色创建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年内争取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比率达到40%以上,省级以上环保模范城市比例达到40%以上,创建各类绿色细胞500个。

  (二)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

  要按照全省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统筹落实,争取主动,务求首战告捷,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2.5%、1.8%、3.0%和2.5%的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加快减排重点工程实施进度。全面实施2011年减排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深入开展减排增量控制、工业污染减排、污水处理厂减排、脱硫脱硝减排、机动车污染减排和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六大工程”,加快推进1478个年度减排项目的实施。二是拓展和深化减排政策措施。严格落实总量替代、排污许可、标准提升、区域限批、落后产能淘汰等调控手段,综合运用差别电价、以奖促治、脱硫补贴等经济政策,增强减排措施的协同性和配套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继续推行减排预警、约谈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核查核算能力,分行业制订主要污染物排放核查技术细则。在完善COD和SO2两项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氨氮和氮氧化物指标体系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要结合当前迎峰度夏,研究落实对“两高”企业实施减产、限产的政策措施。

  (三)全力维护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

  要准确把握研判当前环境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始终保护环保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全力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事故高发势头,严格防范环境风险。一是加强饮用水源环境排查和应急处置。组织开展饮用水源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从完善和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项目准入把关,产业结构调整,重污染行业整治、水质监测监控、执法稽查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各个环节,明确责任分工,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安全监管。年内提请省政府召开大会,对这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隐患大的行业进行全面排查。特别是对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要进一步排查隐患、落实责任、全面整改。要加快建立应对极端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的危险品泄露等专项应急处置体系。二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巩固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整治成果,继续妥善抓好血铅事件的后续处置和长效监管,务求达到“三个确保”目标,真正把坏事变成好事。全面推进印染、医化、制革、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制定实施5个行业的环境整治方案。三季度,重点是推出实施电镀行业污染整治方案,大规模集中开展整治。对重污染行业整治,要做到有目标、有标准、有规范、有时间表、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着力“打违”和“治非”,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大力整治非达标排放企业,要加大淘汰力度,对污染严重、难以整改和工艺技术落后的小企业要依法进行淘汰;要积极采取搬迁、入园措施,对地处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企业要限期搬迁,对中小企业要加快入园进度,进行圈区化管理和污染集中治理。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牢牢坚守环保监管的法律底线,坚持出重拳、出组合拳。对违法排污、违法建设的企业,放松监管、放任违法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对有关责任人和企业要依法追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求刑事责任,经济上要加大处罚力度。要继续加强省市县三级协调联动,深入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从重从严从快处理一批违法案件,要通过媒体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形成威慑力。四是着力深化环境维稳工作。从信访调处、舆情应对、提案办理、信息公开、事故应急、善后监测等多个层面构建完善的环保维稳网络。尤其要根据上半年的经验教训,着力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全面落实信息报告、应急监测、现场调处、跟踪监管等各项措施;要继续加强信访调处能力建设,建立环境信访信息预警平台,深化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排查化解工作,确保全年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90%以上。

  (四)切实加强环境管理改革创新。

  要以创新为引领,主动适应环境形势变化和环保阶段性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推动环保制度改革,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提高环保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深化环评制度改革。修改完善《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深入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机制。构建“阶梯型”的标准引领体系,逐步提升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发布实施酸洗废水排放总铁浓度限值等3项标准,研究制定医化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化学原料药等9个行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优化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发展,主动对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双联动”。坚持严控“两高一资”项目,确保符合产业政策和绿色发展大项目建设,推进我省区域国家级三大规划的落实。二是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生态省建设考核体系,切实把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定出台《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为考核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量化依据;严格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制度,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管失职造成重大环境事件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区域限批制度,提高环境管理的威慑力。三是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要围绕环保执法监管“六项机制”建设,着重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三级联查机制、边界联动监管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开展网格化监管试点,加强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监督企业环保制度。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借助司法力量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争取与省高院就加强环保非诉案件执行工作达成一致。四是强化利益调节机制。继续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范围,积极筹备国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现场会,加快启动省交易中心,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实质启动二氧化硫交易,开展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绩效标准研究。完善落实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等制度,进一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五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要推广嘉兴经验,积极扶持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的作用,适时召开环保公众参与现场会。进一步健全完善环保舆情监控机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络,充分运用各类媒体监督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积极运用听证、公示、信访等手段,拓宽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渠道。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17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zhaoshunyou 发表于 2011-9-10 10:16
 四是全面夯实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环境公共管理创新,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有赖于环境科技进步。要加强区域 ...

(五)加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

  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持之以恒推进全省环保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环保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进一步推进环保地方立法。争取出台和修订《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加快推进《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进程。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项目建设,确保20个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完成58个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房建设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实质启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段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省环境监控中心,进一步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应用水平。三是继续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浙江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确保完成7个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深化推进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库建设。四是加强环境科技支撑。分解落实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环保产业统计课题研究,开展浙江省环保服务业统计。继续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年内通过科技厅验收。组织编制《先进适用污染防治技术实用手册》。进一步加快环保科创基地基础建设,健全完善组织运作体系。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抓住市县机构改革契机,壮大环保队伍。各市县要在机构改革中,积极争取扩编增人,完善机构尤其是加强基层基础力量。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做好事企分设、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等工作。积极开展行风评议、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特别是行风评议,各地务必高度重视,一把手要亲自抓。要把行风评议看作是评价部门工作、教育干部、整肃风纪的活动;当作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交流沟通,争取公众支持的机会;作为重塑形象、促进工作的机会。要继续加强反腐倡廉,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构建环保特色惩防体系,着力建设廉洁型机关。

  最后,我针对当前环保队伍中的思想状态,再强调一下。据我了解,我们队伍中的一些同志,有些牢骚、苦楚和埋怨。对此,我很理解,有时我也会有这种情绪。但是,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在座各位尤其是各位市局局长,你们干得很辛苦,也很有成绩,今年几起重大环境事件都得到了有效处置,环保部、省里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二是大家任职于环保事业的艰难时期,就得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首先源自于价值认同。环境保护是为当代人和千秋万代人谋福的崇高事业,是可以作为人生价值重要体现的。一个人的价值,就应该在我们的岗位上体现,就应该在为社会作贡献上体现,就应该在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当中体现,就应该在老百姓的赞誉声中体现。环保事业正是人民群众所急需的,正是党和国家所期望的,也正是我们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哈佛大学流行“三圈理论”,即“价值、能力和支持——分析框架”。这个理论认为,在制定一项公共政策时,必须首先考虑该政策方案的目标能否体现公共价值,是不是以公共利益作为政策方案的最重要诉求,即价值问题。只要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就能战胜艰难险阻、勇往无前。作为一个领导者,首要的是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凝聚人心,带领人们勇敢前行。

  其次,要有我不担当谁担当的使命感。环境保护总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艰难历史时期,世界各国都如此。但是必须要有人来担当这个历史时期的引路人、推动者。

  再次,要清醒地意识到环境保护事业的光明前景。当前,党和政府前所未有地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的环境诉求非常巨大,公众参与更是直接推动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相信,人类的理性终究会战胜旧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这面大旗肯定会越举越高。我到环保厅以后,始终对自己强调三条:一是我在从事惠民积德的事业,要始终把维护老百姓环境权益和生命健康安全作为工作宗旨,把老百姓满不满意、答不答应、赞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所以,我上任伊始,反复强调要树立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你们在座的局长处长,只要牢记环保为民的宗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项目审批、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中,你们就会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好各种矛盾,否则就一定处理不好;二是要坚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尽可能看得透一些,把握人和自然关系发展的规律性,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环保,又要充分认识环境污染整治的过程性、长期性,尽可能看得广一些,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仍面临着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三是坚持带好队伍,特别是同层级管辖的队伍。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正当利益的环境。希望大家也是这样,在当前这个困难时期,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岗位,就要有这样的认识、姿态和奉献精神,也希望大家能够淡定人生、坚定信心,少埋怨、多干实事,有什么问题去解决什么问题。

  同志们,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牢记历史使命,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和创新环境公共管理,努力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