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4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杜范风骨简论(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10 13: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杜范像



杜范《常熟端平经界记》(局部)

风骨一词,语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其中有“器识高爽,风骨魁奇”之句,文中的“风骨”意指人的品格、性格。本文所讲述的风骨即为此意。

杜范(1182—1245),早字仪甫(夫),后改成己、成之,号立斋,南宋政治家、理学家,黄岩北城杜家村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任金坛县尉、婺州司法参军、安吉司理参军、户部架阁文字、大理寺司直等。端平二年(1235)十二月,任监察御史。次年任太常少卿。端平三年十月,任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十二月,杜范复任御史。嘉熙元年(1237)元月二日,杜范渡江归家。嘉熙二年冬,杜范任江西宁国知府。嘉熙四年六月,回京任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次年四月,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1242)六月,杜范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祐四年(1244),任同知枢密院事,后以原职提举洞霄宫。十月诏回杜范任旧职,十二月,杜范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二月,理宗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杜范。淳祐五年(1245)四月,杜范病逝,终年64岁。理宗辍朝减膳3日,赠少傅,谥“清献”。五月归葬,灵车所过,聚祭巷哭。七月,葬黄岩县西70里靖化乡黄杜岭(今宁溪牌门)。著有古律诗歌、词5卷,杂文6卷,奏稿10卷,外制3卷,《进故事》5卷,《经筵讲义》3卷。现存《杜清献公集》20卷。

杜范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正直、率真,为学质朴、笃行,为官清正、廉洁。其伟大的人格光照千秋,贤相的风骨为人称颂。本文就杜范风骨的具体体现、形成背景和时代价值作简要论述。

一、杜范风骨的具体体现

嘉定元年(1208),杜范考中进士,从而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从最基层的金坛县尉做起,一直到淳祐四年(1244)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他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担当有为,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论语·公冶长》指出,要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杜范的诗文、奏议集《杜清献公集》中就留下了他的心路历程。“高人误作班行看,只是山中一布衣。”(《杜清献公集》卷四《和韩蕺山见赠绝句》)杜范虽出生于理学世家,挤身官员行列,却把自己当普通百姓看待,这是他家国情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州县徒劳何敢惮,万家温饱即吾庐。”(《杜清献公集》卷三《十二月初六日出郊途中值雪偶成小律诗》)“但教千里民安乐,莫使虚名为世传。”(《杜清献公集》卷三《罗年能赴兴国前诗未作尝于醉中谩成亦并达之》)“坦然宽德是居身,又有疲甿要拊循。”(《杜清献公集》卷三《借韵呈宽堂》)这些诗句很好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爱民立场,也是他做官执政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心事崔嵬日不如,愁端丛起蔓难图。残山剩水鸟声怨,落日微云雁影孤。妙句耸闻惊昨梦,寒窗细读慰来苏。许身已在羲皇上,降志犹能念昔吾。”《次韵草堂》(《杜清献公集》卷二)诗表达了杜范对南宋朝廷内忧外患的忧虑,对家国破碎的忧思,对国事日非的忧心,体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以身许国的志向。“召募古来有,今者何其艰?文书急如雨,取办都保间。百夫不当十,一夫费千镮。恐被嗜利徒,无能御国患。……戮力济王功,期以斩强胡。”《募兵》(《杜清献公集》卷一)诗道出了他对国家危难的担心、担当。“纷纷富家儿,羔酒醉金帐。谁思道丐者,双脚红玳样。”《雪中成十一韵》(《杜清献公集》卷一)中的两句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抨击统治阶级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表现出忧民、恤民、爱民的思想感情。

杜范还将忧国爱民的思想情感付诸行动,充分体现了其为官一任解民于忧患的担当精神。嘉熙三年(1239),杜范出任宁国知府,恰逢大旱,市场绝粮。他决然打开常平仓发粮4000斛,然后劝说富户乡绅发放存粮,终于使百姓度过了灾荒。杜范到任的时候,仓库空空如也,不久以后,米余10万斛,钱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有剽掠,杜范用计谋擒拿斩杀了其首领张世显,遣散其众,从而保护了一方安宁。(《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六)嘉熙四年(1240)五月,杜范朝觐皇帝并上疏指出:国家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内忧外患之交至,天心人心之俱失,陛下能与二三大臣安居于天下之上乎?”他指出其中的原因在于当时奸相专权,以至于“纪纲陵夷,风俗颓靡,军政不修,边备废缺”。六月,因为久旱再上疏,“欲望陛下卓然奋发,厉精有为,濯去旧习,以新天下。出宫女以远声色,斥近习以防蔽欺,省浮费以给国用,薄征敛以宽民力。”七月,旱情更加严重,宋理宗亲自出马“祷雨”成功,杜范又上疏,痛陈“宫中宴赐,未闻有所贬损;左右嫱嬖,未闻有所放遣;貂珰近习,未闻有所斥远;女冠请谒,未闻有所屏绝;朝廷政事,未闻有所修饬;庶府积蠹,未闻有所搜革”,希望皇帝下诏罪己。“爱之深,责之切。”杜范的忧国忧民之心,忠君爱民之情令人动容。

2.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杜范一生安贫乐道、清正廉洁,堪称典范。他虽为官30多载,甚至贵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但清修苦节,生活之简朴让人难以置信。

他衣着朴素,“身若不胜衣。”(宋黄震《戊辰修史传·丞相杜范》)

他家“有田二顷,粗给饘粥。”《拾遗》诗序说:相传有富室,公至其家,尝厚款。一日访公,遇午留食,葱羹麦饭,怒而去。公贻此诗,终身愧不敢见。诗曰“葱疗丹田麦疗饥,葱羹麦饭两相宜。请君试上城头望,多少人家午未炊。”(《杜清献公集》卷四)他“虽贵为宰辅,未尝增尺寸,室庐仅庇风雨,见者莫知为公相之居”。(宋黄震《戊辰修史传·丞相杜范》)他住的是破屋,“奇抱叹皓首,败屋挑寒灯。”(《夜读花翁诗什有感,谩成鄙句拜呈,藉以求教。痴目骇见异宝,揣摩赞叹,徒犯古人炫嗤之戒耳》)他出行时“风入破舆寒彻骨,雪穿疏幌乱沾须”(《杜清献公集》卷三《十二月初六日出郊途中值雪偶成小律诗》)。

杜范吃的是粗菜稀饭,穿的是不得体的衣服,住的是几间老屋,坐的是疏幌破舆,他心里考虑的却是“多少人家午未炊”。

杜范逝世后,南宋文学家方岳撰有《祭杜丞相文》,将杜范与司马光并论,说:“公(杜范)之与文正(司马光),其清介同,其公忠同,其夙夜尽瘁,以遗其身者无不同兮……然而青山流水,居无五亩之园。以独乐花木之秀野而艺风烟兮,则公之贫又似乎差贤。”(《杜清献公集》卷末下)《宋史》将杜范与礼部尚书李韶并称,“以廉直著,时称李杜。”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七个“李杜”,均以功绩人品学识廉正著称,其中有唐代李白与杜甫、李商隐与杜牧,宋代杜范与李韶等。清末学者王舟瑶撰《清献集后序》,论述南宋30多位丞相,认为杜范可称为“南渡宰臣之冠”。

3.刚直不阿的政治本色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杜范:“范有公辅才,正色立朝,议论鲠切。”绍定六年(1233),奸相史弥远病死,理宗亲政,“端平更化”开始。端平二年(1235),杜范因敢于直言被理宗看重,任监察御史。他弹劾右丞相郑清之“不量非才,妄邀边功,用师河洛,兵民死者数十万”。但郑清之是理宗登基前的老师,理宗对此不予理睬。端平三年(1236),任太常少卿,面对朝政日坏,向理宗上疏“毋以小恩度大谊,毋以私情挠公法”。朝中郑清之等权奸当政,杜范不愿妥协,一再上表请辞,理宗又不允准。同年十月,任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皇帝侍讲侍读)。宋军收复襄阳后,因献策抗战有功,杜范被擢升为殿中侍御史。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杜范忧心忡忡,与太学诸生再三弹劾郑清之、李鸣复等人,以“鸣复不去则臣去”,表明自己的决绝态度。理宗依然没有采纳,杜范愤而辞官。

嘉熙元年(1237)元月二日,杜范回到家乡。理宗大为震愕,遣使至黄岩劝返,杜范则坚决推辞。最后,理宗无奈之下,将李鸣复调出京都任职。第二年冬,杜范出任江西宁国知州。嘉熙四年(1240)六月,回京任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淳祐元年(1241)四月,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次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淳祐四年(1244),任同知枢密院事,成为国家军事主要决策者之一。此时,李鸣复改换门庭投靠新上任的右丞相史嵩之,回京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与李同朝共事,离职而去。理宗急忙派遣使者将其召回,并命令城门守将不准其出城。太学诸生闻讯,上书理宗挽留,并斥责右丞相史嵩之与李鸣复等权奸误国。理宗又将李鸣复改任福州知府,杜范以原职提举洞霄宫。十月,诏令杜范回任旧职。不久,史嵩之因丁忧去职,杜范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范钟任左丞相。两人同心协力整肃朝纲,选拔贤才,驱逐史嵩之党羽。次年,理宗书写“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12字赐给他。

对皇帝敢于犯颜直谏,他的一腔忠贞在奏章中体现得最充分。他的奏章,义正辞严,直言不讳,为世所称道。端平二年(1235),杜范任监察御史时,曾直言上疏:“三四十年之蠹习,不过一‘私’字耳,君相之私未去,则条数之颁徒有虚名。”又说,私的产生在于皇上的私憾、私予、私德,以及左右近臣的私听和大兴土木的私费,并尖锐指出:难以兴利除弊的主要原因是“陛下之私有未去也”,“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杜范话无遮拦,直言进谏。他的奏章如此,行动也是如此。杜范两次愤然辞官归里,不仅不与权奸为伍,更是对皇帝折中调和的针砭,正气凛然,并无半点媚骨。由此可见,杜范在原则问题上是我行我素、决不妥协的。

4.担当有为的奉献精神

近代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说过:“宋廷非无贤将相,如杜范、吴潜、董槐等,皆相才也。”杜范为官30多年,很长一段时间做的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他总是尽心尽责,“调金坛尉,严弓手出入,每入乡,即以己俸给从行者食,一不为里正扰。再调婺州法曹,行义乌经界,筹画曲当,村翁野媪有欲言者,必召至前,使人人得自尽,昔时侵攘隐漏之弊尽革。绍定三年(1230,宋理宗),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1233),迁大理司直。端平元年(1234),除军器监丞,每月点戎器,必计工役多寡良窳而上下其食,以示劝惩。”也难怪在金坛县尉任满回乡时,诗人刘宰写诗赞曰:“眼看时事废因循,官路三年子独勤。袖有新诗频教我,邑无长策可留君。”(宋刘宰《漫塘集》卷二《送杜尉范秩满还天台》)

端平三年(1236)十月,杜范任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皇帝侍讲侍读)。蒙古军铁骑进犯,襄阳失守,江陵告急。杜范向理宗呈送《论襄阳失守札子》的御敌之策,被理宗采纳,先取得江陵之战的胜利,继而收复襄阳。因献策抗战有功,被擢升为殿中侍御史。

杜范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渐趋衰亡的宁宗、理宗统治时期,风雨飘摇,内外交困。内有权臣擅权,台谏失职,民生凋敝;外则蒙军犯边,边警不断,边防不稳。面对南宋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杜范忧心如焚,接任丞相位仅一个月,即上《相位五事奏札》,提出革新政治、整顿吏治的施政纲领。“五事”即正治本、肃宫闱、择人才、惜名器、节财用。接着又上《相位条具十二事》,制定了各方面的规则措施。这“十二事”是:一公用舍,二储才能,三严荐举,四惩赃贪,五专职任,六欠任使,七抑侥幸,八重阃寄,九选军实,十招土豪,十一理沟洫,十二明急务。从用人、治边两方面整顿朝纲与巩固边防,充分展现了杜范非凡的政治才能。

淳祐四年(1244)是杜范仕途上的关键一年,从同知枢密院到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皇帝以下最重要的行政、军事决策者,他的政治抱负终于有机会得到施展。这一年也是抗蒙御敌保卫家园的关键一年,宋军取得合肥、寿春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南宋王朝得以延续数十年。这年春,蒙军重兵包围淮河北岸的寿春城,年底以舟师断河中流,并增军合肥击败南宋援军,形成三面合围,寿春孤城危急,朝野震惊。在此关键时刻,杜范临危不惧,亲赴前线指挥,运用突出的军事才能,协调各路兵马,水陆两路夹攻蒙军,形成反包围,终使蒙军兵败北撤,北线堡垒仍巍然屹立。

(未完待续)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4-5-10 21:1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这种转载文章,不仅要标出来源,还得标出作者,否则就有侵权之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