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一半时光故事 一半人间烟火
[打印本页]
作者:
台州黄岩百晓
时间:
2023-8-15 13:33
标题:
“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一半时光故事 一半人间烟火
微信图片_20230815133117.png
(379.61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3-8-15 13:33 上传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老街巷,不论老街巷的大与小,繁华与衰落,它们都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缩影,文化的沉淀。
翻开黄岩城区老地图,一条条朴实无华的线条,描绘为城市纵横交错的街巷,构架成文化的肌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正以古旧的色彩记录着黄岩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窗台楼阁、灰墙青瓦之间,讲述着一段段悠长的时光故事。
古老街巷 历史悠久
直下街、桥上街、桂枝街、斗鸡巷、砚池巷、柏树巷、曾铣巷、东禅巷、道义巷、草巷、司厅巷、肇泽池巷……徐徐展开黄岩城区老地图,一个个有着优美名字的街、巷、里、弄呼之欲出,而每一条街巷都有其历史典故与出处。
比如柏树巷,五代始,黄岩是对新罗国通商的主要基地之一,新罗商人在黄岩的聚居地称为“新罗坊”,明代县志记载:“新罗坊在县东一带,五代时新罗国人居之,今呼柏树巷。”
比如司厅巷,据《四厅陈氏宗谱》载,宋代陈族祖先陈容,由柔桥迁至当时的“里仁坊”,并出资兴建了“花”“月”“书”“礼”四个厅。四厅中,“花厅”为宴请朋友的场所,“月厅”是吟诗作画的去处,“书厅”是教子孙读经史的处所,“礼厅”是致祭祀、习仪礼的地方。由此,巷名命名为“四厅巷”。又因讳言“四”字,而“司”与“四”谐音,“司”含有“官吏”之意,寓意子孙世代为官,于是改称“司厅巷”。
比如曾铣巷,曾铣是明代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出生于黄岩苍头街曾家巷。曾铣(1509-1548),字子重。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任福建长乐知县,后升御史。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因上疏收复河套事,遭权臣严嵩诬陷,曾铣被屈斩于京都西市,妻子与儿子均被流放,成为千古奇冤。直至明隆庆元年(1567),曾铣冤案得到昭雪。黄岩民众颂其忠,改黄岩曾家巷为曾铣巷,并于前巷口建“三边总制坊”与“曾铣节制三陲坊”,迄今坊已毁,巷名却一直留了下来。
又如砚池巷,清光绪年间,林丙修兄弟俩从柯姓人家购宅基建宅。林丙修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台门额题“进士第”,刻有联:“古砚池蒸云五色,远峰山映笔双枝”。林家建宅后,并疏浚大门前的包圹,于圹的四周砌筑精美的石栏。包圹呈长方形,状如砚台,改名为“砚池”。巷道以池为名,叫砚池巷。
古黄岩城“东揖丹峰(方山,古称永宁山)之翠,西含岱山(松岩山)之英,南则委羽(委羽山)献灵,北则苍溪(永宁江)拱秀”,再加上翠屏环列,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其布局呈现出“河包城,城包河,河成网,桥成群”的特点,城内分布着“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小桥流水人家”,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并非实指,而是指古黄岩城街巷里弄纵横交错,市肆繁华。如今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大部分的街巷已不存在,有些早已面目全非,有些只保留了名字。”区历史协会会长陈建华说。
“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都是文化。老街巷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巨变,也饱含了当地人的珍贵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符号。”陈建华说。截至目前,司厅巷、桥上街、东禅巷3条古巷的机理还基本保存完整,继续保护并活化利用,将会给子孙后代留一些乡愁的记忆。
改造提升 街巷焕新
近日,在砚池巷,施工人员正在对白墙上破损脱落瓦片进行更换安装。白墙、青砖、灰瓦,石凳……修旧如旧的老房子、别具特色的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而要说到小巷的变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今年87岁的王莲凤就是这里的居民,她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比较狭窄,有些地方还坑坑洼洼的,开车、走路都不大方便,现在好了,连车都能在小巷里通行。”
这源于几年前的“美丽街巷”改造,不仅道路变得宽敞,还增添了不少城市景观,成了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饭后去巷子里散散步,和邻居聊聊天,很是惬意。”王莲凤说。
青砖黛瓦、雕花木窗……走进肇泽池巷,让人耳目一新。“原来巷子曲折狭窄,两边房屋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落后。巷子里生活垃圾很多,环境脏乱无章。”家住江若干故居的刘阿婆对改造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改造了之后,环境干净整洁,住得也舒服。”
小街巷,大民生,背街小巷是城市之窗,于细微处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小街巷是百姓之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城区各处的背街小巷,大多数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排水设施淤塞不畅,给市民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微改造精提升,下足“绣花功夫”。2016年开始,我区充分挖掘黄岩“三十六街七十二巷”街巷文化底蕴,秉持“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局部改造、有机更新”方式,有序推进“美丽街巷”精细化微改造,保护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美丽街巷”改造的过程,是一个立体“整容”的过程:墙面上、电线杆上乱贴的小广告没了,杂乱无章的垃圾带变成了绿化带,坑坑洼洼的路面变得平整。原先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整治,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美丽街巷”改造还注重挖掘小巷的人文元素,在小巷的出入口和巷内角落、墙面大量运用铭牌、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展现小巷文化,增加慢行趣味。
近年来,我区完成了斗鸡巷区块、肇泽池巷区块等2个区块和学前巷、教善巷、花园巷、砚池巷、仁风路、直下街、永宁街等7条小街巷的改造,使“三十六街七十二巷”重拾文化和生活生机,实现城市风貌的“新旧共生、和而不同”。
小巷有“颜” 生活有“味”
一街一景,一巷一情,黄城的老街巷,就像城市的掌纹,一墙一瓦之间,镌刻着城市的演变、文化的脉络、岁月的诗行。
清晨,天微微亮,东禅巷里陆续传来声响,卖菜的阿公阿婆开始出摊,住在巷子里的老人们也都陆续起床,走出家门在巷子里的菜摊前开始挑选购买。再过不久,小巷子里开始慢慢有电瓶车在中间穿插,那是赶着去上班从这路过的人们……
“现在的东禅巷与十年前时相比,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现在巷子比起以前干净整洁了不少,不变的是街坊邻居们之间的氛围,大家仍旧会围在房前屋后聊聊天,唠唠家常。”在东禅巷画了19年“手工画像”的孔秀菊说。
中午时分,走进司厅巷朱谦故居,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绿植,石榴树、绣球、白玉兰……顺着过道走近,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只见林冬香老人正坐在院子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照看着炉火。林冬香老人说,今年已有90多岁的她,在朱谦故居生活了70余年,她指了指身后的房间,十余平的房间有上下2层,她和老伴俩人住在这也略显逼仄。院子里的其他房间和她家的房间相差无几,“年轻人有的在外买了房子,有的在外租房子住。”林冬香老人说,“以前这个院子住了12户人家,后来陆陆续续地搬走了,如今只留下五六户还住在这。”
“生活在这还是挺方便的,早上走到百货公司边上买点瓜果蔬菜,傍晚散步到孔庙听听戏、看看跳舞,也很惬意。”林冬香老人说。
黄昏是斗鸡巷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老太太们午后支起来闲谈打趣的茶桌、棋牌桌还没撤去;沿街的商铺、巷尾的人家里,已飘散出诱人的饭菜香;下班的工薪族、放学的孩子们,骑着电瓶车或自行车,快活地穿梭在小巷里……沉寂了一天的巷子,一时间喧闹声此起彼伏。
摄影师王敏智从小就生活在斗鸡巷,这里也是他祖辈、父辈居住的地方,在他看来,“小巷是宜居的,这里既有安静的居住环境,出行购物也很方便。”
“红灯笼、路标、民俗文化展板……”正在斗鸡巷拍照的游客陈希如数家珍,“这些与老街巷交相辉映,很出片。”
王敏智回忆,十年前,他在斗鸡巷、砚池巷沿途挂起了一幅幅照片,那是他和摄影师朋友们拍摄的黄岩民俗文化主题照片。“当时只是觉得这些照片拍得这么好,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没想到,展出后反响很好,许多人大老远跑来看,小巷的人气都旺了。”王敏智说。此后,每年小巷都有三四场艺术展,每逢重要节日,小巷也会举办各类活动。
如今,像斗鸡巷一样的老街巷吸引了不少摄制组前来取景,成了文艺爱好者的好去处,也成了游客们不愿错过的“网红”打卡点。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这些老巷就是城市的“里子”。岁月磨去昔日的辉煌,沉淀下来的,是城市骨子里最需要的,比如那袅袅的炊烟,那微笑的人们……
来源:今日黄岩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