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古道新生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23-7-11 10:40
标题: 古道新生




黄岩沙埠与茅畲为东西相邻的两个乡镇,由于山岭相隔,两地交通十分不便,从沙埠到茅畲,或者从茅畲到沙埠,都要绕道城关一大圈。

以前,两地相隔的山上,有一条古道,是浙东甬台温古驿道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古道的名称,有不同的叫法,沙埠人叫“茅畲岭”,茅畲人叫“沙埠岭”。有人说这是双方客气,其实是人们是按所去的方向而定的,沙埠到茅畲去,所以叫“茅畲岭”,茅畲到沙埠来,所以叫“沙埠岭”。但从县域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叫“茅沙岭”或“沙茅岭”更合适,这个岭头有个关隘,现在被称为“百嘉关”。



千百年来,这条古道对促进东西部经济、文化、婚姻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道早已失去了它承载着的运输、通讯等功能。本世纪初,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地打通了山洞隧道,公路通车了,瓶颈制约打开了,这是两地发展的一件大好事。

据有关资料介绍,古道起于宋,建成于明朝年间,路基由天然块石铺筑积成,路面宽1.5米到2米不等,现基本保存完好。

笔者一行人从上庄村岭脚往上爬,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道溪坑边上的一块天然大石头,被谓为“补天石”。这是女娲补天遗落下来的一块石头吗?边上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和说明,倒是在这块石头上,剥开青苔,露出了几行依稀可见的诗句:“涧有活鱼水,山有补天石。坐石看水流,于时竟何益?”查了有关资料,系黄岩明代诗人牟雪舟所作。

沿古道继续往上爬,两旁都是茂密的竹林。茅畲的毛竹,以前都是劈成竹条,由外出瓜农带到全国各地,供种大棚西瓜时搭棚架用的。以茅畲乡为主体的黄岩瓜农,“追着太阳种西瓜”“种全国卖全国”,其创业精神,早已闻名遐迩,并登上了央视和《人民日报》。

现在大棚西瓜的棚架都改用钢架了,毛竹一下子失了原有的用途。现在古道两旁的经年毛竹,即便倒了,也没有人去砍伐和打理,更有毛竹的竹叶,在地表层层堆积,即便下了大雨,雨水也会随竹叶直接往下流走,

一般的雨,地表都难以湿透,以至于竹林土壤的储水量和储水的能力降低了。有人提出,能不能立一个项目,或者有一个机构,来打理这里的竹林,改善竹林的土壤环境和空间环境,同时也给竹林的旅游增添更多的新意。

在这条古道旁边的竹林深处,共有两座老式的路廊。下面一座是两间的老式的“人字梁”平房,上面一座只有一间“人字梁”平房,都是供走古道的人歇脚用的。

同行者提出,如果能在“补天石”旁边建一个“雪舟亭”,再把上面的两个老式路廊也改建成凉亭,赋上适合当地特点的楹联诗句,这样,古道的文化气息就出来了。



穿过一大片竹林,便到达半山腰的永庆庙。永庆庙是茅畲这边的半岭庙,沙埠那边的半岭庙是关公庙。

从永庆庙的石碑上了解到,该庙有前后两殿和前头戏台,三者在一轴线上,加上两侧吊楼共16间成为一体,庙前有一条石砌峻岭环抱。该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由茅畲牟氏东山公出资所建。

石碑上还记载着,峻岭从茅畲岭脚至沙埠下园路廊,全长2600米,是茅畲通往沙埠的第一条交易通衢,历代有千军万马经过。峻岭两侧古木参差,绿竹拥抱,整天不见曦日。该庙坐北向南偏西7度,一年四季云雾弥漫,怪木横生,藤条倒挂,曲折盘旋,郁郁葱葱,是茅畲四大古庙之一。

从永庆庙继续沿古道往上盘旋,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到达一个山岗头,这是茅畲上庄村与沙埠下园村分界处,也是正在建设的百嘉关地址。

因山岗的北面有柏嘉山,南面有百家尖,各取其一字,故该关名为“百嘉关”。目前,百嘉关主体建筑已经落成,非常雄伟,城墙三层,总高度16.6米,总长度41米,宽度近12米,投资总额250多万元。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旅游景点建设,文化是灵魂。中午,笔者一行人在永庆庙就餐,大家一起讨论了百嘉关应该弘扬哪些正义的主题

文化。前几年建成的“山卡关”,主要是介绍了黄(岩)永(嘉)乐(清)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山卡游击根据地的事迹,是一条红色的旅游线,还建了三卡革命纪念室,内容相当丰富。那么,百嘉关能否把茅畲、沙埠一带的革命故事结集起来,作一个系统性的宣传,特别是茅畲人抗元民族英雄牟大昌、牟天与的事迹,应该说是宋韵黄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埠风云岐田寨,清代农民运动的地方性历史事迹,还有黄岩人民抗倭斗争的故事等等,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让后人有更多的敬仰。



下山后,大家还实地踏勘了上庄村沙埠岙古村落,柏峰古庙、鸣山书院旧址等,在茅畲古街参观了“五四运动”的先驱牟正非故居。此行不虚,获益匪浅。

在此文即将完稿之际,偶遇老家在沙埠岐田村的黄米江。他说,上世纪80年代,去灵石中学读书,那时没有山洞,肩挑大米和腌菜,爬了来回上百趟的山路,独自一人在惊吓中听山风鸟叫,凭着坚强的求学意志,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在政府部门任职。看来,古道还能锻炼一个人,成就一个人!现在山洞通了公路,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台州晚报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