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永宁记忆 | 留取丹心照汗青——抗元英雄垂史册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23-5-20 10:19
标题: 永宁记忆 | 留取丹心照汗青——抗元英雄垂史册


南宋末季,随着元军兵锋南下,赵宋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值此危急时刻,涌现出了一批宁死不屈、意图挽救大厦之将倾的抗元英雄。其中人尽皆知的有文天祥。他的五言古诗《正气歌》,既高古悲壮,又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忠肝义胆、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他的七言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慷慨激昂,又掷地有声,大义凛然地体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些诗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天下兴亡、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文天祥的英勇事迹与其留下的不朽诗篇,也让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抵御外辱、不屈抗争的象征。



✦文天祥像

因为抗元的需要,文天祥来过黄岩,也与多位黄岩人结下了生死之交、朋友之谊;也有黄岩人受其感召,积极投身于捍卫南宋江山的行列,上演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正气歌。



与文天祥结下了生死之交的,首属杜浒。他是台州抗元英雄中的杰出代表,事迹载入“二十四史”之《宋史》。

杜浒

?—1279

字贵卿,号梅壑,黄岩城北杜家村人。南宋贤相杜范的侄子。少年时,即表现出英雄游侠的气质。德祐元年(1275),元兵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时局危急,朝廷颁布诏书,号召各地“勤王”,保家卫国。杜浒当时担任县宰,随即招募了4000个民兵响应。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三日,杜浒与文天祥在临安西湖见面,两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共议抗元救国大计。从此,杜浒成为文天祥的部下和挚友。



✦黄岩名人馆杜浒像

文天祥所著的《指南录》《集杜诗》等诗集,堪称一代“诗史”,里面记载了许多他与杜浒交往的点点滴滴。文天祥一生专为杜浒写下了5首感人至深的诗歌,特别是其诗集中的诗序更是留下了诸多两人交往的鲜活史料和生动记述,让后人从中可以还原他们之间感人肺腑的伟大友谊。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文天祥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前往元营与伯颜商谈,文天祥接受了这一使命,杜浒担心此行危险,极力反对文天祥前去,被朝臣赶走。当文天祥慷慨赶赴元营时,杜浒毅然请求同往,被朝廷授予宣教郎及礼、兵部架阁文字之职。文天祥因此作有《杜架阁》诗二首:

仗节辞王室,悠悠万里辕。
诸君皆雨别,一士独星言。
啼鸟乱人意,落花销客魂。
东坡爱巢谷,颇恨晚登门。
            
昔趋魏公子,今事霍将军。
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黄沙扬暮霭,黑海起朝氛。
独与君携手,行吟看白云。

有感于杜浒的忠肝义胆,文天祥在诗序中如此写道:“梅壑怜予孤苦,慨然相从,天下义士也。”(《杜架阁》诗序)杜浒的义气和胆量,与文天祥的伟大人格相得益彰。



✦《文信国集杜诗》书影

在文天祥羁留元营、被迫北上的途中,杜浒一路想方设法帮助其逃离虎口。在谢村出逃未果后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文天祥想自杀殉国,杜浒劝他说:“且遁,逃不获,死未晩也。”(《文信国集杜诗》之《去镇江五十八》诗序)于是谋划先逃往真州(今江苏仪征)。杜浒与帐前将官余元庆商议逃跑计划,并对文天祥说:“事集万万幸,不幸谋泄,皆当死,死有怨乎?”文天祥誓言不悔,并置办匕首,告之不成功则成仁,杜浒也表示要“以死自效”(《定计难》诗序)。杜浒不仅坚毅勇敢,而且富有谋略。一路上他佯装“颠狂人”,醉游于市集上,凡碰到有 “感愤追思”本朝之人,就送钱给他们,向他们寻求帮助,但因没有船只而作罢(《谋人难》诗序)。在得到一老兵帮助时,却事出变故。由于老兵醉酒,差点因其妻子喊叫邻居而发觉,所幸“全得杜架阁机警”而化险为夷(《定变难》诗序)。元军实行“禁夜”,在沈颐家碰到一敌酋刘百户,杜浒即随刘百户出来,与之攀关系,并相约为兄弟,还把他拉到妓院留宿,自己设法离开,然后和文天祥等人一起逃走(《出巷难》诗序)。

作为勇士、义士的杜浒,可以忍受千般艰难、万般困苦,却受不了自己人的猜忌。当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宋人控制区真州时,却被守将怀疑为元军的奸细,只好一路南下。“杜架阁仰天呼号,几赴壕死”(《出真州》诗序)。他义愤填膺,性情刚烈,只求一死。在到达扬州城下后,杜浒认为:“制臣欲杀我,不如早寻一所,逃哨一日,却夜趋高邮,求至通州(今南通),渡海归江南,或见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伸报国之志,徒死城下无益。”(《至扬州》诗序五)主张离开扬州,至通州从海路回江南。而给他们带路的金路分(路一级的地方武官)却认为:“出门便是哨,五六百里而后至通州,何以能达?与其为此受苦而死,不如死于扬州城下,不失为死于南,且犹意使臣之或者不杀也。”(《至扬州》诗序六)面对两难抉择,文天祥也犹豫难决。在迟疑不决之际,“余元庆、李茂、吴亮、萧发遽生叛心,所怀白金各一百五十星上下,竟携以走”。余元庆等4人卷走钱逃跑了(《至扬州》诗序九)。在奔向高沙(今高邮)的途中遭遇元军,文天祥、杜浒一行被迫躲入四围土墙中得以免祸。然而,因为饥饿而走不动路,于是向樵夫们讨得了一些剩饭残羹。走至板桥,元军又来了,众人跑入竹林中隐藏,元军进入竹林搜索,结果虞侯张庆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脖子被砍了两刀;王青被抓走,邹捷被马踏足流血,文天祥、吕武、夏仲侥幸脱身。杜浒、金应被抓,拿出身上所带的黄金送给元军,才被放回。于是,杜浒雇募了2个樵夫,让虚弱不堪的文天祥坐在箩筐里,抬着他到达高沙(《高沙道中》诗序 )。



✦仙岩洞

随后,在杜浒等人护送下,文天祥逃出高沙,经泰州至通州,再从通州跟着3艘台州的运姜船走海路,进入浙东沿海,到台州临海城门(今三门花桥)一带登岸,夜宿仙岩洞,又化名朝臣刘洙拜访义士张和孙,共约抗元大计。随后乘船至黄岩,弃舟陆行至温州,终于回归南宋王朝。经过黄岩时,文天祥留下《过黄岩》一诗:

魏睢变张禄,越蠡改陶朱。
谁料文山氏,姓刘名是洙。

从京口逃难至温州,文天祥历经九死一生,正如其在《<指南录>后序》中所记:“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最可贵的是杜浒一路伴随文天祥左右,始终不离不弃。文天祥在《文信国集杜诗》之《杜大卿浒第一百三十二》诗序中写道:
“予北行,浒愿从,镇江之脱,浒之力也。匍匐淮甸,卫护艰虞,忠劳备尽。呜呼,可谓义士!”

文天祥对杜浒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非常感激,专作《贵卿》一诗:

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
初作燕齐客,今为淮海游。
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
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

同时,他在诗序中强调:“贵卿与予同患难,自二月晦至今日,无日不与死为邻。平生交游,举目何在?贵卿真吾兄弟也。”(《贵卿》诗序)一句“贵卿真吾兄弟也”,道出了文天祥的肺腑之言。

同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安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杜浒担任司农卿、广东提举、招讨副使、督府参谋。先辅佐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不久被派往台州、温州一带招兵集财,奔走呼号,组织抗元。福安陷落后,与文天祥失散,杜浒回到流亡政府。不久,奉朝廷命令再赴文天祥的行府。次年八月,空坑(今江西吉水附近)兵败,文天祥与杜浒退守循州。景炎三年(1278)六月,奉命护海船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次年二月,张世杰血染崖山,杜浒被捕,南宋灭亡。后杜浒被关押至五羊城(今广州),忧悴得不像人样,在狱中与文天祥见了最后一面,数日后去世。文天祥闻讯,集杜甫诗两首《杜大卿浒》表示哀悼:

昔没贼中时,中夜间道归。
辛苦救衰朽,微尔人尽非。

高随海上查,子岂无扁舟。
白日照执袂,埋骨已经秋。





✦月麓昌公(右一)
中峰本禅师、赵文敏公画像石刻

在上海松江博物馆,收藏有一块《月麓昌公、中峰本禅师、赵文敏公画像石刻》。该石刻1980年出土于原松江老北门西南原本一禅院旧址,线条文字完好无损,上面并排刻有3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赵孟僴、中峰明本禅师、赵孟頫。位于中间的中峰明本禅师虽然年龄最小,却是元朝最负盛名的高僧、左右两位的尊师。位居左边的赵孟頫是宋末元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宋亡后入元为官;而处于右边的赵孟僴是赵孟頫的族兄、本一禅院的开山祖师,宋末曾随文天祥抗元,宋亡后隐居,先做道士后为僧。进入元朝后,出仕为官的赵孟頫数次到本一禅院造访归隐的族兄赵孟僴,赵孟僩便请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师来禅院登堂说法。此石刻是明崇祯年间重修本一禅院时所刻,据明朝文学家、画家陈继儒在《本一禅院志序》中记载:“特刻中峰、月公、松雪三像,以见缘起之所自,而意则表章月公之忠义也。”

序中的月公即赵孟僴,万历《黄岩县志》、嘉庆《松江府志》、《宋元学案补遗》等均有小传。综合上述史料可知:

赵孟僴

1245—?

黄岩人。宋太祖第十一世孙。文天祥初见之,认为他是“瑚琏器也”,即具有堪当大任的才能。年17应胄举选赴南宫,尝游庐陵欧阳守道、刘辰翁诸先生之门,学习理学。

德祐元年(1275)九月初,文天祥任浙西江东制置使、江西安抚大使兼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征辟赵孟僴为从事。十月十五日,赵孟僴随文天祥抵平江府。二十二日,文天祥遵旨离去援救临安,就此与留守的赵孟僴分别,相处了仅短短50日,从此无缘再见。二十四日,平江府通判王矩之、都统王邦杰献城投降。随后,元廷授王邦杰为安抚使、赵孟僴为吴江尹。赵孟僴称病不就,远遁松江,绝口不谈宋朝之事。后文天祥殉国于大都(今北京),赵孟僴撰文遥祭,涕泗横流。宋亡后,隐居云间北道堂为道士,名道渊。又5年,削发为僧,更名汝昌,号月麓,改北道堂为本一禅院。因赵孟僴由儒而道,由道而佛,故又号三教遗逸。元延祐年间(1314—1320)圆寂。临终口占:“王室之裔(一说“懿”),文山之客。持此寸心(一说是“一朝从容”),千古忠赤。”陈继儒在《本一禅院志序》中感叹:“盖至死不忘故宋如此!”赵孟僴的气节与精神,也打动了后来的士大夫。明代内阁首辅朱国祯在其所著的《涌幢小品》卷二十中,在关羽、岳飞之后,陆秀夫、于谦之前列有文天祥,文中专门写到赵孟僴的忠贞事迹。《槜李诗系》卷三、崇祯《嘉兴县志》卷十四都把赵孟僴与陶菊隐、殷澄称为“秀州三义”。著有《湖山汗漫集》。



✦赵孟頫写给赵孟僴的诗帖
(部分)

也难怪陈继儒在比较了赵孟僴与赵孟頫不同的人生取向后,写下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语:“夫孟僩、孟頫等之宋宗室也,而幸不幸乃如此。呜呼!死生亦大矣。死生彻,进可为文丞相,退可为月公;死生未彻,即官至学士,书画至赵松雪,兄弟间未免尚负惭色。今月公以大忠大节熏蒸之,中峰以大彻大悟钳锤之,松雪至是必且泫然流涕,始悔其从前仕元之非,而恨其逃禅之不早矣。”当然,这只是陈继儒的一家之言,也是侧重于传统士大夫气节观的一种解读。



在宋末的抗元斗争中,黄岩还涌现出了两位值得历史铭记的人物:牟大昌、牟天与叔侄。他们响应文天祥的号召起兵勤王,其义举载入地方史志,且为历代传颂。

牟大昌

1229—1276

字逢明,号北黎,黄岩茅畲人。茅畲牟氏第八世祖。他天性忠义,骁勇绝伦。南宋末年,响应文天祥的义檄与侄牟天与一起召集义兵勤王,被时任浙东提刑的杜渊(南宋贤相杜范之子)提拔为都将。


✦黄岩名人馆牟大昌像

德祐二年(1276),元军占领临安,随后向南进逼,台州知府杨必大不战而降,黄岩危在旦夕,牟大昌、牟天与召集义兵会师于现北洋苎厂将旗岭,战旗上书:

大宋忠臣牟大昌,义兵今起应天祥。
赤城虽已降为虏,黄山不愿为之氓。

十一月二日,义兵开往黄岩城北黄土岭阻遏元兵,双方展开一场血战。牟氏叔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牟大昌阵亡,牟天与突出重围,率残部退回将旗岭,日插旌旗,夜悬灯笼,以为疑军。后退至黄岩南乡,与乐清鲍叔廉联合继续抗元。不久,鲍叔廉阵亡,牟天与不知所终。


✦牟大昌墓

元兵进入黄岩后,大屠茅畲牟氏宗族,从妹则娘投碧潭自尽,兄士伯二女刚满15岁也自缢身亡。屠乡“风暴”过后,族人以大圹墓合葬牟大昌等于大田山,人称“十八圹”。元名儒潘伯修题墓碑曰:“宋忠臣牟北藜公之墓”。明中叶,茅畲建英武庙(七将军庙)祀文天祥、杜浒、牟大昌、牟天与等7位抗元英烈。



✦水口石塔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文天祥与他的黄岩知己虽然最终成为了失败的英雄,但他们高尚的民族气节、炽热的爱国情怀,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子孙后代缅怀和纪念。

来源:黄岩发布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