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鸡头颈:自然淳朴的山里味道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22-12-2 11:40
标题: 鸡头颈:自然淳朴的山里味道



在黄岩西部山区,对宁溪人而言,平价亲民的“鸡头颈”,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抹乡愁、一份牵挂。

山旮旯里的土菜

11月28日一大早,我们冒雨赴宁溪。透过车窗,可见黄岩溪从崇山峻岭中奔泻而出,到此处却变得安静起来。在这深山古镇,除了坐观高山流水美景之外,人们还能品赏到一些藏于山旮旯里的土菜。

山民郑开银的食品店,就开在宁溪综合市场南门。两间连在一起的并排商铺,中间有墙,面积约25平方米。在这家简陋的店里,顾客络绎不绝,郑开银迎来一拨拨,又送走一拨拨。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有家庭气氛,才是人间烟火。”郑开银说,童年时母亲给一家人做的“鸡头颈”,他至今忘不了,“那滋味,又软又滑,香喷喷的,吊人胃口。”

郑开银1966年出生于宁溪,早年他曾在路桥一家企业上班。1998年元旦,他返回山区,开始做“鸡头颈”和番薯粉皮等生意。刚开始,他与妻子周利花一道,跟着家人学习这门传统手艺。1999年以后,夫妻俩开始自己经营,之后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

每天凌晨3点半,郑开银夫妇就起床了。4点,他们从南渠村家中出发,到宁溪综合市场的摊位上,直至晚上8点左右才收摊。每逢春节和清明节,他们会更加忙碌,有时临近午夜,才能回家休息。

在夫妻俩的摊位,我们看到小木桌上摆放着一张竹编筛子,上面盛有一叠叠“鸡头颈”,那是郑开银刚做好的。“鸡头颈”外形简单朴素,但顾客尝过后,留下的却是亲切和思念的味道。

“鸡头颈”的制作工艺

“鸡头颈”,又名番薯粉糕。逢年过节,在宁溪这个古镇,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它的位置。

这种小吃在宁溪民间已流传了许多年,早年,许多老百姓都会做。如今,人们工作生活忙碌了,顾不上做,便会去菜市场购买。

郑开银的店里,“鸡头颈”和番薯粉皮每天各能卖出50多公斤;每逢春节和清明节,生意最好时,各卖出300多公斤。这两年,郑开银还拓展了网络销售渠道,生意更加红火了。

郑开银介绍,制作“鸡头颈”,原材料是上好的番薯粉以及红萝卜、白萝卜,还有呈粉粒状的花生和黄豆等。

在制作时,首先将白萝卜、红萝卜切成小块,加入花生和黄豆碎,再加入番薯粉和水,把它们揉和好。之后,再架起平底锅,倒上足量的油,此时就可以烙“鸡头颈”了。等到它的两面都变成金黄色时,香味也就越来越浓,那时,就可以出锅了。待冷却后,可将它折叠成两半,切成菱形小片状,回锅炒熟,即可食用。经高温烧熟的“鸡头颈”,即使是厚片,咬上去也是很软嫩的。因为里面掺有花生和黄豆碎,所以嚼起来又是脆脆的。它融合番薯香、萝卜香、花生香、黄豆香和油香于一体,香味随着热气飘散四溢,令人食指大动。

一对“姐妹花”

说起“鸡头颈”,不得不提到番薯粉皮,这是一对“姐妹花”。结束一天的忙碌后,这样一份“番薯粉套餐”,是宁溪人的首选——咬一口香滑透亮的“鸡头颈”,再来一口绵软的热汤番薯粉皮,肠胃得到满足,身体就会从疲惫中舒缓过来。

与“鸡头颈”一样,番薯粉皮也是黄岩西部山区的一道风味小吃。它的吃法有烫和炒两种,如今逐渐在黄岩各大饭馆的餐桌上流行起来。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番薯粉皮,是配以腊肉、白菜、红萝卜、香菇等食材,烫出的一大碗味道可口、回味无穷的番薯粉皮汤。

热情好客的西部山民,每逢过年,都会邀上一些亲朋好友,来家里聚餐。宴请亲友,总有满满一大桌菜肴,最后上的一道菜,往往就是番薯粉皮。大汤碗的番薯粉皮,总在最后时刻,被主人小心翼翼地端上桌来。一碗不够,再舀上一碗,两碗还不够,再舀上一碗。如此吃法,让人感到舒坦痛快。

或许有人会问,番薯粉皮汤为何总是让人吃不够?也许,吃了一桌子的油腻肥美的食物后,香喷喷、热腾腾的番薯粉皮汤,正好舒缓了装满酒和油以及大鱼大肉的胃,所以人们吃起来,会觉得格外润滑可口。过了许久回味起来,仍觉得有滋有味。

“鸡头颈”和番薯粉皮等土菜,传递着家乡的味道,唤醒的是味蕾,抹不去的是乡愁。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变换,留下了最纯粹的自然味道。它们来到食客面前,都带着宁溪的泥土和清风、阳光和雨露,以及宁溪山民淳朴的心意。

而对于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一道道宁溪风味小吃,是他们回家的路标。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 浅蓝色De    时间: 2022-12-2 15:13

作者: 天蓝蓝水清清    时间: 2022-12-2 17:03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