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黄岩古塔与文化价值(二)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岩百晓    时间: 2021-3-3 10:08
标题: 黄岩古塔与文化价值(二)
瑞岩净土寺塔位于北洋镇瑞岩村的田埂小道旁,通体砖砌,五级六面,层与层之间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各级各面设壸门,原供奉佛像。此塔县志失载,在近代维修时,发现有“瑞岩院僧了性造”和“至元癸巳年”等塔砖铭文,故而断代为元,是元世祖三十年(1293)建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古塔除明清遗存外,较多的还是宋塔,元塔很少。因为元代佛塔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被佛殿所取代,多数佛寺只建佛殿而不建塔。故而从样本角度来说,瑞岩净土寺塔尤其稀罕。遗憾的是修复未能“修旧如旧”,与旧塔透逸出来的审美意趣相去甚远。

瑞岩寺早在唐末即已是浙东名刹。宋时僧人近千,寺产五千亩,以规模宏大居黄岩首位,台州362座寺院的第四位。南宋时,日本、新罗、印度等国的僧人曾到瑞岩寺朝拜、参禅。

《嘉定赤城志》记载:“唐景福初(892)僧师彦建……其山石皆紫色,乾宁二年赐名瑞岩。(此前)僧怀玉、智顗皆尝栖焉。国朝祥符元年改今额。乾道中钱参政端礼家乞为香灯院,赐名移忠昭庆,后其孙丞相象祖还诸朝,复今额。”

历史上,瑞岩寺高僧辈出,法脉绵延,录入佛教经典《五灯会元》的高僧有师彦等几十人,自成法系的有鸿禅师等多人,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

据历代《黄岩县志》记载,瑞岩寺有“九桥七塔万工池、七星照月、八溪临潭、九龙之地”之称。瑞岩寺风光如画,主要景观有天下名泉之滴滴泉、惺惺石等。

智顗大师在瑞岩山麓营建了中国最早的“放生池”,池面约四亩半,塘墙旧砌尚存。《佛门典故》载:“一般认为中国行佛门‘放生’事,始于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瑞岩寺内有几座和尚墓塔的残骸,其中一段方形塔身残石上镌刻“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当山灵庵若禅师塔”。据说瑞岩寺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日本僧人来此认祖归宗。

庆善寺塔,又名大寺塔,位于大寺巷,为五级六面楼阁式砖塔,塔高35.4米。塔身通体黄色,每面开三间,中间设有壸门,壸门因维修加固需要被封,转角为圆形倚柱。腰檐下的斗拱为二斗五升,平座下是一斗三升,斗升等仿木构建都漆成砖红色。底层东南侧开有塔门,塔内中空,有梯级可攀登。黄岩文史学者池太宁先生回忆,他童年时曾爬上塔去拾鸟蛋。塔刹为铁制,由覆体、仰莲、相轮、宝瓶等组成,相轮九重,六条浪风锁。

庆善寺始建于晋永和元年(345),旧名安宁寺,塔随寺名。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随寺改名庆善寺塔。《嘉定赤城志》载:“有二阁:一奉太宗御书,一号金光明。”明嘉靖间,“毁寺设置为察院司,复毁于倭,惟古塔独存。”庆善寺原来规模很大,东、南、北三面俱至大路为界。康熙十一年(1671),黄岩镇总兵阿总戎尔泰捐千金重建庆善寺塔,形态上保留了宋制。1956年公布为浙江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那时庆善寺塔已经无人管理,十分破败,竟然有狐狸在塔上做窝。今年年近八旬的黄岩画家毛太鹏告诉笔者,他在童年时曾看到两只狐狸在塔上追逐嬉戏,常有塔檐上的瓦片坠落下来。1960年代大修,未能按照古塔旧制“修旧如旧”,外加粉刷,且在顶层建造了一圈钢筋平座栏杆,致使古塔面目全非,后被取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成为古建修复的一个负面典型。2000年10月再次大修,拆除顶层钢筋栏杆,恢复腰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福五塔,位于永宁山(方山)东延支脉大仁山南麓(现属路桥桐屿街道)。普福寺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寺院内的五座石塔为三迭鼓形塔体,通高3米,塔座刻金刚、韦陀、祥鸟、瑞兽,上覆仿瓦楞屋顶。其唐代工艺石刻,雕刻简洁,古朴大方。现为路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绪《黄岩县志》载:“普福寺,在白石岭东,俗称埠头堂。唐开元间建,明隆庆间释涵阳重修。万历初,袁令应祺改为普福招提,十九年僧明寂建御经阁,临海秦鸣雷题额……石塔底须弥座,塔身三迭鼓,迭骆刻一佛像。五座石塔在山门里一字排列。”清初著名学者洪鼎煊(临海人)有《普福寺登高》诗:“山抱水回曲径幽,丹枫红蓼染深秋。囊萸不减参军兴,载酒还从杜牧游。石塔嵯峨云影罩,金身璀璨日光浮。共君喜得清禅地,物外烟霞转眼收。”

普福寺在民国期间颇有名气,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到过埠头堂,见过大佛王”的俚语。1958年大队建水机房,把五座石塔沉到水下作基础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懂得石塔是历史文物,有助于提高普福寺的身价,于是他们不惜代价把五塔从水下捞回重新排列在山门外。2018年,因山门外道路改建和场地另作他用,把五塔搬进山门内。

还有一些消失的黄岩佛塔仅存在史料和传说中,如无量寿塔、西塔院塔、大鹤山青山寺塔等。

无量塔,在城关天长街的天长寺附近,天长寺原称无量塔院。光绪《黄岩县志》载:“天长寺,在县南四里,旧有塔,寺名无量寿塔院,地去梅关不远。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天长,后寺废。国朝康熙间释岳云改建。”万历《黄岩县志》载:“在县东南三里,假山上有小石塔,高丈余,南有天长寺,宋令朱日新蔡范尝登焉,为祈祷迎春,所以观十里梅花。”北宋元祐年间,在黄岩兴修水利的宁海进士罗适有《无量塔院诗》:“招提临古道,窣堵压孤山。十里梅花树,都来一望间。”元代台州太守白凯曾有诗咏此塔:“无量塔边打一跌,十里春风送香雪。寺里沙弥未了经,月上三潭龙吞舌。”

定光观塔,光绪《黄岩县志》载:“定光观塔,在县西北一里,定光观前,宋建炎间建,名西塔院,久废。”“定光观,旧名龙光。吴黄武中建,观北江流浑翳中,一潭独清,有龙居之,时亢旱见潭涌,赤光烛天。因名其潭,曰:龙光,且以名观。赤乌中改名定光。观前有二池,葛元(玄)尝以其一炼丹,水特清,久旱不涸。每有灵怪荡激而起,其波高丈余。”

西塔院塔,在县西隅翔光坊(今区政府大楼西南角一带),宋建炎年间建。《印迹——黄岩流失地名录》载:“清代中期,该寺院废。据传塔院头因西塔而名。”光绪《黄岩县志》将定光观塔和西塔院塔混为一谈,不少文史学者认为应该是两处地方。毛太鹏先生于2006年在县前街和塔院头路交接处的工地上,捡拾到一块莲花瓣形状的塔砖,判断为南朝的古塔旧物,从所处位置来分析西塔院塔与庆善寺塔为东西对应的。黄岩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张永生先生从文献和传说中获得信息,说站在定光观塔边可以看见西江和永宁江交汇的江水。故此,定光观塔应该在更靠西北的江边,与西塔院塔是为两个地方。

青山寺塔,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新志》载:“在县东二十五里西山乡大鹤山上,周显德间建,寺前有塔,今圮。”清代王诗有《青山寺诗》:“廿年不到青山寺,隙喜青山依旧青。古幹参天松已老,危溪架板我曾经。僧因熟悉迎呼姓,客愧衰残怕数龄。陗壁留题苔藓没,头颅那得不星星。”

黄岩众多佛塔中的铭文砖及供养品都有捐建者和供养人的发愿文,如灵石寺塔天宫出土一座铁质金涂塔并铭文“陈八娘为亡妣林十娘子女弟子造塔一所永供养乾祐三年二月十八日记”。无论是塔的兴建还是重建,都说明了人们以此祈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能保家人平安与增延福寿,表明了古代黄岩佛教的世俗化。

黄岩佛塔建筑浸润着吴越文化,吴越时期就有“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之说。吴越三代五王中尤其钱镠、钱弘俶以“信佛顺天”为宗旨,广建寺庙佛塔,优待僧人,使得吴越国境内寺院遍布,佛塔林立,梵音相闻,僧众云集。至今杭州境内还保留着不少吴越时期的佛塔遗迹,如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等等。吴越王造塔,除了佛教信仰的需要,更多的是借此来寄托对国境安宁,人民安康的希望。《梦溪笔谈》记载有钱弘俶亲临杭州梵天寺木塔施工现场考察并改进建筑质量的故事。钱弘俶造八万四千金涂塔是吴越佛教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43《法运通塞志》记载:“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注:八万四千为虚指,极言数量之多。)阿育王塔为钱弘俶吸收印度佛塔形制后的一种独创,其传播日本,被称之为“钱弘俶塔”。文献载有明清时期钱俶敕建的金涂塔屡见出土的记录,近代的考古发掘中也有不少发现,如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等,黄岩灵石寺塔出土的金涂塔形制相似,镌刻有“吴越国王俶敬造八万四千永存供养时乙丑岁记”的铭文。另一座仅剩须弥座,有“乾祐三年”(950)纪年,为民间僧俗制造阿育王塔时代最早者。黄岩博物馆还收藏四组石质阿育王塔的16件山叶蕉花构建,据馆长罗永华介绍,这些约一米长的石质阿育王塔构建在灵石寺塔塔基部位被发掘。故此,黄岩崇佛造塔的信仰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

四、黄岩古塔的风水观念

大量的黄岩古塔并非为崇佛而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风水塔。宋代以降,塔这一建筑形式在世俗化的进程中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逐渐冲淡了神圣的灵光。道家和儒家为振兴本域人文风俗,或弥补山水名胜等不足而借用佛塔的建筑形式建造了大大小小的风水塔。

风水学说对黄岩的古塔建筑的相地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大兴的风水塔大多根据风水学理论选址建造。风水的实质就是一种“相地术”。倘若自然环境并非理想,风水术则有一系列的修饰、校正措施,即所谓“理气”。风水学中“立塔如堆山”,塔的高大坚挺是“理气”的常用工具。故风水塔多建在城镇的较低的山峰上,以弥补山势的不足。

明清时期兴起的风水塔,给塔赋予了另外一重含义,民间人们为了兴文运,纷纷到塔前祈祷。“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相宅经纂》的论述代表了古代先民们造塔兴文运的思想。

黄岩自古就流传“潮水反弓流,十山九无头”“巽上高峰出状元”的民谣。“反弓流”指的是永宁江沿着妙儿桥这个所谓酒壶头颈流过北门又折向北成一张反弓形状;“九无头”是对山川格局不佳、高度欠缺的一种表达,只能用造塔来进行人工补救。因此,旧时的黄岩山上建塔非常普遍,长潭山、横街山等山头都曾有塔。

方山双塔为“邑之文笔”,建山顶之上,利于接纳天地灵气,有助促进文运昌盛。方山处县城东南巽位,是黄岩城之屏障,其有紫云、阜云、灵鹫、接引、宝鼎、灵台、双阙、卧龙、翠屏九个山峰,谓之九峰。其中紫、阜二峰“尤特峭拔,石壁崚嶒,斜日西照。则山皆紫色。岩石上有紫、阜二字,相传为朱子遗迹”(民国《黄岩县新志》)。南边的紫云峰上有华盖塔即紫云塔,北边的阜云峰上有文笔塔即阜云塔,合称方山双塔。方山即永宁山,自古为黄岩镇山,旧志曰:“宋南渡即有之。”此后成为历代黄岩城的地理标志,也是九峰八景之“双峰插云”。

在风水中,西北的乾方为天门,东南的巽方为地户,黄岩西北有高山,永宁江自天门流向地户,这是最佳的风水。在地户上建造双塔,以迎紫气东来,与天门上的大寺尖龙缠岩遥相呼应。有学者认为,黄岩自北宋杜垂象开科,历代共有一位榜眼、近三百位进士,乃六县第一,足见文笔塔昌文运,兴科举之功。

在古代,塔的兴废是事关地方文风的大事,必然引起了当地官员与士绅的关注,统治者把修塔看成是为民办事、为地方造福的德政。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抱着“愿山灵自今孕毓贤哲”的愿望,黄岩籍的在外官员如大理知府蔡绍科、吉安同知陈炼、山东提刑按察使司佥事王铃以及台州府通判李河图、黄岩县丞王询、典史李大乔、教谕黄芳、训导潘台等地方官同倡议重建双塔,报经巡按监察御史张科批准后,由黄岩长史曹子悦和训导潘子台负责重建,当年完成。王铃撰《永宁山双塔记》碑文,大理知府蔡绍科篆额。

学者郑琦在其《台州古塔的建筑特色与人文价值》一文中指出,建一塔而惊动诸多官员,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反映出中国古塔在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特殊的文化地位。此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三年(1877)双塔又屡毁屡修。光绪年间黄岩县令郑锡滜(贵州玉屏县人)在任期间,不仅出资修葺方山双塔,还修成前几任未付梓的县志,功成离任,在黄岩史志上留下圆满一笔。

唐门双塔,俗称双宝珠。它的始建兴废,有着厚重的人文故事。光绪《黄岩县志》载:“唐门双塔,在县东北将军岩上,明万历已卯袁令应祺建,题曰:文笔、文星,寻圮。国朝乾隆庚寅孙总戎廷璧与知县王憕及同官绅士重建。”双塔的建造者是明万历县令袁应祺,而双塔的设想者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据文献载:“淳熙八年(1181)朱熹提举浙东,驻节黄岩,曾阅历黄邑诸胜,於此山(唐门山)尤注意焉。”朱熹游历唐门山,仰视冲天突兀,气象不凡的山石之时,感怀至深,阑干拍遍。他以一个堪舆家的思维,写下了“山之椒插双笔,则城中及第者出,邑诸胜于山”的独到见解和预测。光绪《黄岩县志》载有刘文蔚诗句“将军岩上插双笔,此语传从晦翁出”,佐证了建塔的缘由是来自朱熹一个风水观念。朱熹也曾留下“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的名句,一直影响着邑人的风水观。至今,北城街道的一个楼盘就以“翠屏春晓”命名。

(未完待续)



庆善寺塔,张友仁摄于1946年



灵石寺造塔记年铁板



唐门双塔

来源:今日黄岩
作者: hhhzzz    时间: 2021-3-3 15:57

作者: 浅蓝色De    时间: 2021-3-3 18:42

作者: 深蓝智能    时间: 2021-3-5 08:13
黄岩历史和文化都有拆光了
作者: 二月二    时间: 2021-3-5 20:44
深蓝智能 发表于 2021-3-5 08:13
黄岩历史和文化都有拆光了


乱讲,黄岩文物保留得还可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二个,省级市级区级的就更多了。
作者: 新生    时间: 2021-3-7 06:38
黄岩的历史真辉煌
作者: 未来科技城    时间: 2021-3-10 08:53
第一张老照片非常珍贵,可以看见当时年代的高端服饰,三人背后就是庆善寺塔,现在黄岩总工会,保存得非常好。以前没有拆、未来更不可能去拆。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