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南戏溯源 ——黄岩北宋戏曲砖与南戏诞生地的渊源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岩百晓
时间:
2020-12-30 09:35
标题:
南戏溯源 ——黄岩北宋戏曲砖与南戏诞生地的渊源
5feb608f86dc3.jpg
(175.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0-12-30 09:35 上传
宋代,一个中国人对戏曲辉煌充满最生动想象的朝代。北宋之初,镌刻在浙江台州黄岩灵石寺塔天宫的戏曲人物,那些活色生香的脚色身段,曾孕育过中国戏曲的萌发。百余年后,中国戏曲的完整样式在浙东沿海的温台诞生,被称之为“中国戏曲之祖”的南戏喧闹登场。从地理人文背景到南戏形成历史及方言、唱腔使用等方面来考析,台州黄岩当为中国南戏形成的主源区。
一
浙江是戏曲大省,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南戏的故乡,享有“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的美誉。关于南戏产生的年代,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学界判断以史料最先者作依据,大多数赞成为宋代宣和年间。关于南戏产生的地点,明徐渭《南词叙录》中不仅明确记载或指出了南戏产生于温州,最早的南戏作品出于温州人之手,还将南戏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通常以某一地名命名的事物,便是产生于该地。
南戏为何产生于温州?学者俞为民的《南戏的产生及其市民性》提出了温州具备形成南戏的特定的三个人文条件。
一是,两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发达。温州偏处东南海陬,较少受到内忧外患的影响,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宋代的温州,农业、工商业均获得空前的发展。其中农业,推广“占城”新稻种,改一熟为两熟,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工业,造船至哲宗元祐间年达六百只,且能造万斛船,造纸、油漆的质量均在全国夺冠;商业,建立市舶务,成为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与广州、泉州齐名。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同时,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聚集,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造就了大量的观众群,出现了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表演艺术的买方市场,也吸引了各地的民间艺人带着自己所专长的技艺汇聚到温州,而南戏便是在各种表演技艺的盛行和交流中逐渐成熟并昌盛的。
二是,温州市民赚钱营利意识浓厚。温州市民的这种浓厚的营利赚钱意识在早期南戏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早期的南戏剧作,可以看出南戏艺人在编演南戏时,采用了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力求低成本,高收益。如在处理舞台时空上,为了节约资金,少用道具,采用了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剧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常常以人物在场上扮演景物,既节约了演出成本,又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如《张协状元》表演中,以丑角扮演两扇庙门和桌子等。
再如南戏艺人在设置脚色时,也是尽量节约人员,减少演出成本。通常在一部戏中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个脚色,但在实际演出时,采用专扮与兼扮相结合的方式,即由同一个演员扮演不同的脚色,男性兼扮女性角色。从《张协状元》中的脚色及其扮演的人物可见,演这本戏的演员只有七个,但扮演了40多个人物,显然,这样的脚色体制,既能适应扮演较多的人物与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同时又十分紧凑,节约了演出成本。
三是,温州离大都市较远,相对大城市来说,这里上层文人的势力较弱。戏曲的形成固然有赖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在大城市,虽然城市经济繁荣,但由于上层文人、官僚士大夫汇集于此,而这些上层文人必然会排斥来自民间的戏曲,故也不可能在大城市中形成。
南戏为什么不在杭州形成?杭州的城市经济肯定比温州要繁荣,这是因为戏曲的形成还必须具有一个条件,即在这个城市中,上层文人的势力不大,商人、手工业者等下层市民人口众多,尤其是商人,因为商人通常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对于粗俗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不加以排斥,反而喜闻乐见,而这些民间艺术多以娱人为主,且形式贴近平民百姓,无论是所表演的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适合作为市民阶层的商人的审美情趣。
而且,由于民间戏曲在内容上多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也会受到统治者的干涉,甚至加以禁演,如宋光宗时的赵闳夫禁榜南戏。而作为离大都市较远的温州,天高皇帝远,即使出现了像《祖杰》这样揭露和抨击社会黑暗的南戏,也不会遭到禁演,甚至官府还屈从南戏艺人的压力,将欺压百姓的恶僧祖杰毙之于狱。再如温州人所作的两部抨击书生负心的《王魁》与《赵贞女蔡二郎》,在温州并没有遭到禁演,只是流传到了杭州后才遭到赵闳夫的榜禁。
显然,正是由于温州具有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赚钱营利意识的浓厚与上层文人势力相对较弱这三个特定的人文条件,使得南戏能在温州首先形成。
俞为民先生的三个观点,为南戏产生于温州的这个论点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论据。尤其是第三个论点以一个新的视角,回答了南戏产生的独特原因。
二
台州与温州无论是在地理气候还是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均“难舍难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台州与温州数次在行政区域上分分合合。温州和台州古时存在密切的地名亲缘关系,如永宁县、永宁江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名,两地府城都雅称“鹿城”等。因此,台州南部的温黄平原与温州中北部的温瑞平原,不少习俗还是十分相近。就以戏曲形成关系最密切的祀神活动来看,旧时温、台地区长期有着一种所谓的“社会”,或称为“迎神赛会”“迎会”,它是从远古相传下来的崇祀地方保卫神的风俗。由于这种风俗“社会”特别兴盛,以致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朝廷下诏“禁止温台二州民结集社会(即迎神赛会)”。
台州历来是富庶之地,五代时期的吴越国统治者钱氏先后派到台州来的28任州刺史中,钱氏王族就占了9任,台州是吴越王钱弘俶的龙兴之地。吴越政权奖励农耕,在台州大兴水利,开平元年到长兴二年(907—931),开凿官河,北起黄岩县河,南至温岭街(今温岭市江夏),全长130里,被称作为浙东小运河。从干河又分凿9条各长20里的支河,各支河又开凿小渠共计近千条,形成温黄平原的人工河网,大大改善了排涝、灌溉与航运条件。
南宋赵构南逃时也暂驻台州的章安和江口。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临安。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台州成为辅郡,其地方势力成为南宋王朝的重要支柱。南渡之际,大量的包括皇族在内的贵族大姓南迁。据近年台州各县市编修志书时统计,当时迁入台州境内的姓氏百余个,仅迁入天台一县的有99个姓氏。现在的临海城关赵巷和黄岩西桥(五洞桥)一带,就是当时南迁皇族的聚居地。自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至淳熙七年(1180),在临海、黄岩两县的皇族后裔得中进士者各有26名,可见当时在台州的皇族人数相当可观。
台州亦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宋代台州的章安和松门设立了市舶务,专门管理海上贸易。《梦梁录》载:“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北宋《祥符黄岩图经》载:“新罗坊(今黄岩城区柏树巷一带),以新罗国人居此,故名。”可见海外贸易之盛。自古台州温州的市民同样具有赚钱营利的浓厚意识,时至今日,两地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地方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发展模式富于活力的地区。“温州模式”声名远播,近些年“台州模式”又显露头角。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最有生命力的经济模式——“温台模式”,其实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私营企业都很发达,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这种共同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地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有共同的文化血脉。
以上论述说明,南戏产生在温州的三个条件,在与之相邻的台州也别无二致的具有相同的条件。
三
晚唐、五代时期,台州已经有参军戏、杂剧的演出。黄岩北宋戏曲砖就制作于五代吴越国钱俶当政的第18年,即北宋乾德三年(965),有八位人物为参军戏、杂剧脚色形象,为晚唐、五代的戏曲遗响。宋代南戏的形成,台州当为其发源地之一。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中有《台州歌》,为地道的台州曲调,其语言也有浓重的台州乡土气息,不少对白纯系台州方言,很有可能台州艺人参与创作。南宋台州城内已经有勾栏,其所在地称勾栏巷(今友兰巷)。著名歌伎严蕊即居于勾栏巷左近之庙弄,与王静、沈玉、张婵、朱妙、沈芳、王蕙、张韵、王懿等四十余人,“善琴亦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引自周密《癸辛杂识》《台州札记》)。淳熙九年(1182),提举两浙东路平茶盐公事朱熹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多次追拘官伎及散乐来府祗应,一次就有二三十人之多,其中有姓氏可考的演员有刘丑、王丑奴、张百二等丑角,可见当时戏剧的盛况。
海盐腔是古代戏曲经典唱腔,其流传于台州黄岩的史料也有不少,如:《南词叙录》载:“今唱家……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菽园杂记》载:“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弟子’。虽良家子,不耻为之。”
元代黄岩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南村辍耕录》一向被认为是“戏曲”一词的初见处。《南村辍耕录》还收录院本剧目共713种。这些史料对戏曲产生的渊源也可以提供了解的一个侧面。文学家的成长一定受地方文化的滋养,台州黄岩戏曲文化曾经的繁盛一定使得陶宗仪这位伟大的史学家耳濡目染。
台州、温州先秦时期同为“瓯越地”,从隋唐以来就以“喜华靡,尚歌舞”而著称。两地居民常以歌舞来“敬鬼乐祠”,并形成了一种风俗。台州当地拥有大量的传统民间艺术,如临海上盘花鼓、临海词调、天台词调、台州南戏、温岭大奏鼓、路桥莲花、黄岩乱弹等,都是台州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四
关于南戏的产生地点,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除产生于温州说之外,也有人认为起源于福建、杭州,或多点同时形成。刘念兹先生在《南戏新证》中指出,南戏的产生地点,以前研究南戏的人大多认为在温州,这是有根据的,然而不全面。根据历史文献的记录及1949年后古老剧种的发掘、调查,我们认为南戏是在闽、浙两省沿海一带同时出现,且相互影响,产生的地点具体来说是在温州、杭州以及福建的莆田、仙游、泉州等地。
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史,任何一种新型文艺的产生、繁荣,都是那个时代,该地区或民族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积累和新的突破与创新的必然结果。南戏,这样一种崭新而全面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绝不可能是某一小范围内一州或一县的“土特产”,而应该是充分汲取当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在较广的范围内,多“集体”共同“创新”的。
连晓鸣先生在其《中国南戏探源——试论台州与南戏之渊源关系》一文中,提出“台州是中国南戏形成的主源区”的命题。他通过浙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俗地理、历史沿革、宗教音乐、戏曲考古等方面的寻考,探究戏曲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以及其相应的“文化圈”。连晓鸣先生认为,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的佛教天台宗和台州道教均为南戏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唐代郑虔、郑瓘祖孙二人将长安流行的“参军戏”引入浙东南;天台国清寺曾引入印度梵剧的名人名剧以及“台州歌”等民间小曲为南戏创作的直接引用等等,都说明了台州地区在南戏的产生进程中,起到了前期孕育的作用。
考古学是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一般以最早的文物来判断其文化源头的地点。坐落于温州鹿城四营堂巷内的南戏博物馆将黄岩北宋戏曲砖复制展陈在第一展厅内,一块块清冷坚硬的青砖一如黄岩人的性格含蓄无言,却凝冻着千年的记忆,穿越历史。黄岩北宋戏曲砖为宋代最早的戏曲文物,其砖雕人物为唐参军戏、宋杂剧脚色的形象,与南戏传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此,台州黄岩是中国南戏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
来源:今日黄岩
作者:
肆肆
时间:
2020-12-30 10:31
作者:
hhhzzz
时间:
2020-12-30 10:36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