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历史上,椒江也是“书香”地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19-1-27 09:47
标题: 历史上,椒江也是“书香”地

椒江三山港 小普陀



从三山港远眺椒江大桥

黄壶舟(1779-1866)作为一个温岭的地方名人,写过许多反映温岭的山水和风土人情的诗篇,这是不难理解的,毕竟他是一个有着强烈故土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的人。但是,要说到他对椒江(旧称海门)也有很大的热情,而且写过一些回忆、颂赞的诗篇,就很少有人知道的了。

据项士元先生编纂的《海门镇志稿》记载,现在栅浦所在的椒江江面上,曾经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象,“时或现幻”,“倏忽变态”,很是神奇。不想,此事在《壶舟诗存》中也有着生动的记录。

名人黄壶舟对海门的回忆

黄壶舟69岁那年,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好在黄岩萃华书院执教任上,他神定气闲地回忆了自己生平的六次“大观”——于京都崇文门见瑞光、于淮舟见云物、于临海栅浦(今属椒江)见海市、于西湖见雾景、于塞外布隆吉见日华、于博克达山见古雪。其中,在一首题为《栅浦海市》的诗中,他这样写道:

栅浦入海波横空,海市忽现长江中。

我时薄游憩逆旅,惊见疑到蓬莱宫。

不知老蜃几许力,鱟婆螺女争施功。

坡陀廿里断复续,蜿蜒如可寻来龙。

楼高数丈敞窗牖,对簷漏见碧翁翁。

高门阀阅列堦墄,粉垣插汉何其雄。

中突一坡见佛寺,石坊雕琢天巧穷。

上悬彩帛色惨淡,摇曳舒卷风和融。

寺后长松更葱郁,五株有若秦时钟。

长衢鸡犬定识路,仿佛汉邑迁新丰。

但无人群见来往,三时刻漏绵壶铜。

斜阳眨眼忽失影,一气卷入横江风。

在此诗中,黄壶舟不但标注了看到“海市”出现的时间,大概是“未时”,即下午的三点钟左右,而且还对所见的景物作了具体的说明。譬如,从色彩上看,除了“墙白瓦黑”,连绵起伏的山岗(即“坡陀”)是黄色的,还有青翠的松树点缀其间,“独无红色”。另外,所有的景色看起来都是不动的,“惟石坊上悬彩帛,色微黑而能随风舒卷”,作者觉得“同一幻景有动不动之分,此最怪异”。

咸丰元年(1851)冬,海门遭到了来自广东的海寇的劫掠。据《黄岩县志稿》载:“海寇突入海门,纵火肆掠,民汹汹甚,黄岩知县吴英樾率居民及镇民分城防守,早夜巡警。海门民哗,将入城,英樾单舆出谕,赖以安堵。”此事在《壶舟诗存》中也有直接的体现,不过说法有所不同。

在一组题为《哭挽苍溪宰吴西桥明府英樾》的诗(共3首)中,黄壶舟不但形象地还原了当时广匪劫掠海门的镜头,“巨炮星飞夹板船,海门万灶渺风烟”,在其后作了一个批注,称“盗艘数十号夹板船劫掠海上,炮火甚烈,海门数千屋悉供一炬”。而且,还写到了黄岩知县吴英樾如何“情陈大吏词无饰,语斥卑官宪有权”的事情,即吴英樾“以海门事据实上禀”,结果等到的却是“议战议守,大臣自有主谋,尔等小臣何得哓哓”的批文,“大受申饬”。黄壶舟为之抱不平,写下了“伤心环堵成焦土,委命罗巾敢吁天”的诗句,褒扬了吴英樾敢于直陈其事、为民请命的精神;同时,还借用“门帖满城皆白楮,可知怀德遍鸾鸮”的描写,表现了海门民众对吴英樾去世的哀悼之情。在这句诗后,黄壶舟也有一个批注,是这样写的:“明府逝后,城乡士民门帖楹书一律改用白纸,妇女成队持香烛跻堂而哭,平日为所惩创者亦然。”可见,吴英樾在处理海门劫难这件事情上,不是在推卸责任不作抵抗,而是另有隐情,他的行为得到了黄岩人的赞扬,也得到了海门民众的理解。黄壶舟的诗,成了对海门这段历史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写照,也反映了黄壶舟有一种“未曾识面感知音”,而到了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勇于为像吴英樾这样“廉如止水”、“铭旌故里”的清官、好官鸣不平的耿直和硬朗的性格。

黄壶舟是在什么时候到过海门的,这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从他晚年所写的《忆金山次东坡游金山寺韵》的诗中,里面有“海门晃荡余霞赤”、“而今追忆甚分明”的叙述和“当时骇浪惊心魄,铁瓮舟停夜昏黑”的描写,可以想见黄壶舟曾经在早年的某一个黄昏时分,坐着船从风急浪高的海门口进入的。而且,从他晚年如此记忆犹新地回忆海门,在他60岁被贬新疆乌鲁木齐途经六盘山时所写的《六盘山口号》(共8首)之六“不堪回首东南望,杳霭还应见海门”等诗句,可以想见历史上的海门是一方旅游的胜地、文化的佳境,在黄壶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椒江是“书香”地

都说椒江(指过去的海门)人惯于讨海,过鱼腥味极重的码头生活,与“耕读”人家的观点不一样,他们不太重视子女的读书,认为只要会赚钱,即使做不成一个“学而优则仕”的人,也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当我读了古代椒江人写的劝学诗,听了有关椒江人好学的故事,便不由地改变了我的上述看法。

古时候的椒江,有请人写在厅堂墙壁上用来劝勉晚辈上进的诗,有平时写给子女敦促其好好读书的诗,也有临考前为门生弟子壮行而写的送考诗……这一切都无不寄托了古代椒江人对年青一代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功名成就的期待。

明代椒江三山(今属栅浦)人、官至福建建宁知府的贺浤,生了四个儿子贺春、贺干、贺杰、贺桓,个个都非常优秀。他所采用的激励教育,成功地推动了孩子们的成长。其中,三子贺杰曾专门写了一首诗刻在厅堂的墙壁上作为座右铭。在此诗中,贺杰规诫自己,一定要以古代的文化名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古人事业行必到”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从而达到“龙韬虎略无不精”的水平,到那时,可以自豪地说,“丈夫际遇应有日,我辈岂为贫贱人”。

当表兄曹衡(今椒江水门人)即将赴试,贺春便写了《送宗行表兄(即曹衡)会试三十韵》的长诗为其壮行。里面有“羡子英特姿,学识诚不苟。字画效钟王,文章企韩柳”的表扬,又有“壮志摧华嵩,逸气冲牛斗”的鼓励,祝愿表兄“秋风丹桂开”,“此去拟登庸”。果然,年轻的读书人曹衡不负众望,当年就考取了传胪(即三甲第一名),后官至湖广参议。

同样是明代,洪武甲戌(1394)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的椒江严屿人戚存心,从小用功苦读,终成饱读诗书之士。后来他同样以严格的要求督促教育子女,与宋濂同修《元史》、时任礼部尚书的临海人陶凯,为此专门写了《题雪夜课儿图》的诗记载此事。“门前雪花如掌大,一点兰膏耿中夜”,在竹屋梅香中的戚存心,以“古人贤行皆学则”为榜样,勉励子女们要学习他们“岂无终夜嚼熊胆”的精神,在读书中成才。

元代,椒江出了一位贤妻良母型的人物,名叫盛贞。她是黄岩泽库(今温岭泽国)人,嫁给椒江东山马彦奇为妻,虽然“家缘淡泊历艰辛”,“藜羹藿饭耐清贫”,但是,她把娘家人重视“耕读”的风气带到了夫家,始终保持教育子女成才的愿望,演绎了“一灯教子丹心苦”的美好故事,在椒江当地传为佳话。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正月初一早上,从梓林到章安的船上坐着一位女人,名叫王郁兰。她一边欣赏着岸上的风景,一边做起了诗来,脱口吟道:“镜匣琴书共一囊,春风送我日初长。篮舆过处人烟寂,惟有梅花自好香。”每每当我想起这个画面,都觉得非常的美好——仿佛在椒江北岸章安的上空,至今仍然飘溢着幽幽的书香,让人陶醉。

来源:台州晚报
作者: 深蓝智能    时间: 2019-1-27 15:02
{:1_126:}
作者: 老牛678    时间: 2019-1-28 18:54
海门志:广艇(形如蚱蜢,故曰蚱蜢船)二十余艘驶近穿礁。------匪船连络江上,横行无忌,大炮轰而天地动,沸声震而波涛惊。遍地仓皇,------风藉火势。不半日城厢内外遭灰烬者,两千余房。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