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杖藜行歌,有情有灵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18-5-18 11:08
标题: 杖藜行歌,有情有灵


天台县在龙溪乡打造了一座“隐逸小镇”。

    天台山水神秀,远离尘嚣,自古以来就是逃名隐逸、高蹈不仕者倾心的风水宝地。
    东晋孙绰的《天台山赋》有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唐朝诗人隐逸之风浓厚,唐贤游越有继晋宋遗风之尚,且以天台山为指归。“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诗仙李白的诗篇,道出了一代诗人对于有着神秘色彩的天台山的神往。
    天台山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全唐诗》记载的诗人中,有250多位曾游历栖居于此,无不赞咏天台山风光,并留下了大量诗篇。
    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尚枢告诉记者,天台山以其桃源胜境、神山秀水、佛宗道源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不顾路途艰辛,前来此地修心壮游、礼佛修道、隐逸观光。
    桃源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天台山一带关于刘晨、阮肇采药遇仙,与仙女结为姻缘的神话爱情故事。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中都有记录。
    刘阮桃源遇仙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桃源双壁”,都代表了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园。
    “桃源”意境和刘阮奇遇,一直为文人骚客津津乐道,尤其在唐代,繁衍了许多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在唐诗中涉及刘阮故事的,写得最完整、最抒情感人的,首推唐代游仙诗人曹唐。”许尚枢介绍。
    曹唐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曾寓居天台,其作以游仙诗名世。他以“刘阮传说”为题材,诗题叙事并加以推想和描写,共写下了《拟刘晨阮肇游天台》《拟刘阮洞中遇仙子》《拟仙子送刘阮出洞》《拟仙子洞中有怀刘阮》《拟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等五首七律诗。
    《幽明录》中记录了这样的传说:东汉时,两位年轻人刘晨、阮肇深入天台山采药。他们攀藤登崖,蹚溪涉水,结果在山谷间迷失了方向。谷尽路绝之处,他们发现一棵桃树,枝梢挂满累累果实。他们摘桃充饥后,恢复了元气。
    桃花掩映间,两位曼妙的仙女款款而来。虽素未谋面,两位女子却能喊出他们的名字。恍然入梦的两个后生,跟着她们来到铜瓦屋,与飘然的仙女坠入爱河。
    数日后,刘晨、阮肇想要回家,仙女劝说:“你们来此成就姻缘,为何还想着回去?”又停留了半年,两人仍是归乡心切。仙女见苦留不住,说:“你们尘缘未尽,这样牵绊,不让回去又能如何?”遂送二人出山,并指点其回家的路。回望茫茫雾霭,两人一时怅惘,还能否回到这般仙境中?
    两人出山后,发现山外早已换了人间,亲人故旧难以寻找,家园屋舍不见踪影。刘晨、阮肇返回天台山,四处寻觅,哪还能觅得旧时蹊径?两人在山中徘徊依恋,怅然若失……
    与之相对,曹唐在诗中写道:“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色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碧沙洞里乾坤别,红树枝前日月长。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却再来。云液既归须强饮,玉书无事莫频开。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在灿若星河的古代诗词中,触及到刘阮遇仙传说的多达千首,历代名士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中可窥一斑。天台神山秀水与优美传说互为映衬,山水因传说而富有内涵,传说因山水而得以延伸。
    仙草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山中,有许多珍禽异兽、奇草异木,比如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乌药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等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高僧高道到达天台山,寻仙问道,搜索灵丹妙药。司马承祯即是一位隐居浙东声名最著、学有建树的道教宗师。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少好学,年二十一入道,至嵩山事高道潘师正。学道成后,司马承祯拜别师傅,遍游名山大川。中年以后,他索性到离长安万里之外的天台山隐居,求仙问道。
    司马承祯在天台山隐居了40余年,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任皇帝多次召其进京,问道问计,并尊奉他为国师,足见其影响力。但司马承祯不愿意进入仕途,也不恋栈京城,屡求还山。
    “天台县北七公里处有司马悔山,离司马悔山不远的南岙溪上有司马悔桥。”许尚枢告诉记者。
    原来,崇尚道教的唐睿宗为了召司马承祯进京,曾请他的兄弟司马承祎带着敕书到天台山迎接。司马承祯只好随其兄弟上路去长安。当他们骑马到天台县城北一座形似凤凰的山峰脚下时,司马承祯后悔作出去长安的决定,在一座桥上下马。因为这一段故事,这座山后来就被称为司马悔山;他下马的那座桥,被称为司马悔桥。
    后来,唐玄宗召司马承祯入朝,再三挽留不住,为其亲制《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这激发了更多的唐代诗人对天台山的向往仰慕之情,吸引了众多诗人为追寻司马承祯的足迹而进入天台山,天台山从而声名大振。
    藤杖
    天台山野之中,藤蔓遍地。古藤生命力顽强,经久不死,是制手杖的绝好材料。越中藤杖以天台山所出者为良,号称“华顶杖”。
    天台山的自然风光,吸引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藤杖是他们云游必不可少的行头。
    唐代诗人杜荀鹤《送项山人归天台》有云:“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陆龟蒙《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华顶杖》有云:“万古阴崖雪,灵根不为枯。瘦于霜鹤胫,奇似黑龙须。拄访谭玄客,持看泼墨图。湖云如有路,兼可到仙都。”
    “饮尽樽中酒,拄藜杖行歌。”这些纵情山水的文人,持杖驭风登临天台山顶,吟诗自乐,内心的快乐与豁达,必然是跃然于字里行间。
    “层层山水秀,烟霞锁翠微。岚拂纱巾湿,露沾蓑草衣。足蹑游方履,手执古藤枝。更观尘世外,梦境复何为。”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寒山之笔。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寒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据传,他在天台隐逸长达70多年。
    或许就是因为彻底隐去了一切,寒山真实身份难考。世传他是因为科举不第,仕途蹇滞,郁郁不得志,后弃家出走,沿江淮,过越中,最后来到天台山下,被这幽清的山水所吸引,决定终身隐居于此。
    据杜光庭《仙传拾遗》,寒山曾隐居于天台西北七十里处的翠屏山(属天台山),因隐居在寒岩幽窟中,世称“寒山子”,原名反而不为世人所知。
    世人只能根据史料,依稀描绘出其样貌——戴桦皮冠,杖藜趿屐,布襦零落,一副狂放不羁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他脚着谢公屐,持杖行走在天台道,听流水,看飞瀑,探幽壑,最终在天台山的山水间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谿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居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余舟。”
    就这样,寒山在天台寒岩的石洞中生活了70多年。他好诗,每吟作一篇,便题于树间石上,其诗作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又深蕴哲理,流传至今还有三百余首。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天台隐居期间,寒山与国清寺僧拾得结为好友,他们的对话也被后世奉为经典。清雍正年间,寒山与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
    (本文参考了《天台山文化研究论文选编》《浙东唐诗之路与隐逸文化》胡正武/著、《天台山和合文化通论——和合二圣的历史考察》徐永恩/编著、《天台山诗联选注》许尚枢/编著、《杖藜行歌天台山》王寒/著、《“前度刘郎”与刘阮天台遇仙传说》谷风/著等文献和著作。)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 清扬    时间: 2018-5-30 16:53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