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路桥博物馆“镇馆之宝”—— 6000多岁“高龄”的 史前木桶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17-8-11 11:22
标题: 路桥博物馆“镇馆之宝”—— 6000多岁“高龄”的 史前木桶
路桥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灵山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木桶出土时工作人员将它“五花大绑”防止散架。(资料图片)

    寻找“镇馆之宝” 增强台州文化自信⑥
   
    路桥,人杰地灵。一个“灵山遗址”,把台州沿海地区的文化源头从商周时期上推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
    在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个由整段树木掏空制作而成的“木桶”成为路桥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重大发现,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
    据省考古所专家确认,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史前木桶在全省还尚属首次发现。如今,它已经“落户”路桥区博物馆。

    灵山遗址特殊地貌
    让木桶在地下安然度过6000多年时光
    灵山遗址文化堆积覆盖在厚薄不一的杂乱沙土层下,顺着地形呈坡相分布。从纵向看,根据地层深度和出土文物,大致分为上(晚段)、下(早段)两部分,分别形成于商周时期和河姆渡文化晚期。
    这个木桶就出土于下(早段)部分,也就是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
    6000多年,沧海桑田。但是记者看到,木桶除了上部有明显的碳化现象外,其他都保存非常完好。
    路桥博物馆馆长陈虹告诉记者,这可能和路桥地下水系丰富有关。
    “灵山遗址属于沿海山丘坡麓滩涂型地理环境,这个木桶一直被埋藏于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的环境下保存了下来。” 陈虹说。
    在出土时,木桶上沿露头,桶内堆积中有较晚的印纹硬陶片,底部未见铺垫的材料。
    虽然保存完好,但木桶已经十分脆弱。出土时为减少移动带来的损伤,工作人员用绳子将木桶来了个“五花大绑”防止其散架,出土后将木桶放置于遮荫保护的泡沫布中。
    由于木桶长期在水中浸泡,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开裂,因此工作人员又专门进行了脱水处理,让木桶可以在常温下得以保存。
    如今,木桶已经被固定在专门的支架上藏于路桥博物馆中。
    “史前木桶”属于人工加工作品
    近距离观察木桶,只见木桶上宽下窄,中空无底,呈现侈口(广口)束腰的独特造型。直径约60至75厘米,高约80厘米,边壁厚1至5厘米。
    木桶整体呈黑褐色,除了自然碳化外,外壁局部还保留有灰黑色的涂料痕,表面还保留了树木本身的纹理。
    “它最独特的地方是采用整木的结构制作,就是将整段木头从中间挖空,以原木的自然形状作为木桶的形状。”陈虹说。
    此外让人称奇的是,木桶内表面平整光滑,薄厚均匀,有人工挖凿打磨的痕迹。木桶底部平整规则,与地面稳贴,体现了当时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准。
    在同一时期出土的文物大多为印纹硬陶片、石器等,即使有木器也大多毁坏严重。“像这样由整段树木制作而成的,并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在浙江省内尚属首次发现,这也是省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整木结构木桶。”陈虹说。
    木桶或许是古人“冰箱”?
    一个高近一米,一人无法环抱的大木桶有什么用?
    对此,有专家进行了推测,将它称之为“木构井桶”。
    当时指挥发掘工作的省考古所专家蒋乐平推测“灵山遗址木桶”极有可能是古人贮藏物品的容器,是一个天然冰箱。
    蒋乐平认为,木桶贯通无底,相对荫凉的地气有利于食物等物品的储存,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新石器时期的研究证明,那时的人已经懂得在地下挖坑,储藏季节性食物。
    不过,因为同时期的参照物太少,这样的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灵山遗址”
    助读
    2010年3月,在建设中央山公园时一位文物爱好者在施工现场采集到一些陶片、石器等古代遗物,灵山遗址才被发现。
    根据文物保护法,201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路桥区博物馆对灵山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并在国家文物局批准下实施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对遗址地下文化遗存分布状况的调查判断,为便于操作和资料记录,发掘者自北往南将遗址分成了4个工作区。
    2011年3、4月间,发掘者通过50平方米的试掘,大致了解了该遗址的年代、性质、文化面貌,认为该遗址是台州沿海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具有晚期河姆渡文化因素的史前文化遗址,具有独特研究价值和重要历史意义。
    2011年5-7月,发掘者对灵山遗址1区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布置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因灵山山麓幼儿园工程的建设,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发掘者对灵山遗址3区和4区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总面积约700平方米。
    “灵山遗址”的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它把台州沿海地区的文化源头从商周时期上推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近6000年,也将台州市区的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多年。
    专家结合“灵山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宁绍地区东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认为灵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河姆渡文化晚期的衰落原因、传播方向、扩散途径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也为研究浙北地区与福建沿海、台湾等地的史前文化之间的联系找到了重要的中间环节,填补了浙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
    在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米,数量较多,保存良好,是研究浙江地区史前农业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具有河姆渡文化晚期特征的夹砂红褐陶、夹炭黑胎红褐衣陶片,其中可以辨认出不少饰绳纹的陶釜和烧火时组合使用的陶支脚碎片。这也是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来源:台州商报
作者: sunboy2023    时间: 2017-8-11 15:05
然并卵用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