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上桌狮子”传奇 [打印本页]

作者: 乘风    时间: 2016-12-31 10:52
标题: “上桌狮子”传奇

  黄沙狮子表演队员个个身怀绝技。叠罗汉表演者叠至三层后,倒三圈顺三圈转动,虽然没有桌上表演那么危险,功夫同样少不了。

  狮子是喜庆和吉祥的象征,每到节日或祝寿等好事,农村喜欢请舞狮班来演出,增添热闹气氛。

  黄沙狮子表演融入了武艺、舞蹈、鼓乐等元素,演出中,随着难度加大,节目场面越表现得惊险奇。

  成功的演出离不开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包括在桌子底下默默顶桌子的小徒弟。

  王建看着狮子道具,儿子在一旁做功课。今年他将儿子收为徒弟,但对于儿子将来是否从事舞狮,他表示走一步,算一步。

  每一场演出都有记录,人均收入200元左右,每天也只能演出一场。

  黄沙狮子表演除了地面外,更精彩的部分要数桌上舞狮,因此,当地人也称黄沙狮子为“上桌狮子”。

  一批新徒弟经过考核后,加入舞狮团队,正式拜师学艺。

  黄沙狮子的演出人员平均年龄45岁,都是名副其实的“老炮儿”。

  十岁的谢宏杰是黄沙狮子学员中年龄最小的,对跳狮子这门艺术,他不懂,只是觉得跳狮子比读书好玩。

  黄沙狮子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中)敲打着鼓,眼睛死死盯着在数米高空跳狮子舞的队友,身后的观众用手机记录着每一个精彩瞬间。

  刚加入黄沙狮子艺术表演团的小徒弟们,仰头看着师父们在六七米高的空中,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心中羡慕着。

  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第七代传承人王建用手抚摸着第一次上桌表演的徒弟王超宇,安慰道:“有我在,没事,放松点,就像平时训练一样。”


  12月23日下午,央视四套《非常传奇》摄影棚内,掌声雷动,“上桌狮子”不但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还让传奇观察员于丹、鲁健等人起身鼓掌致意。这些在堆叠7层、总高度6.3米的八仙桌上跳狮子的传奇人物,是来自临海市白水洋镇的农民。他们所跳的“狮子”,就是有千年历史的黄沙狮子。此次应央视邀请,录制片长60分钟的《非常传奇》节目。
  黄沙狮子起源于临海白水洋,因古称黄沙洋而得名。与一般舞狮不同,黄沙狮子不光在地上嬉戏翻滚,还要在堆叠4到8层高的八仙桌上表演,因此,当地人也称黄沙狮子为“上桌狮子”。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黄沙狮子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黄沙狮子老艺人介绍,北宋年间,临海黄沙洋地域有个叫杨显枪的拳师,精通十八般武艺,他创办的武馆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为了丰富练武内容,杨显枪独创了“上桌狮子”,把地面的各种滚翻、抢球、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搬到数米高的桌子上。历史上的黄沙狮子上桌最高层数为9层,需要46张八仙桌,高度达到8米多,其高、险、难堪称“三绝”,在我国舞狮史上绝无仅有。“过去,白水洋一带村村都有跳‘上桌狮子’的艺人,现在只剩上游村这支表演队。”临海市黄沙狮子艺术表演团团长、72岁的王曰能说。
  从今年10月1日以来,记者一直关注着黄沙狮子,大大小小的演出看过五、六场。“锣鼓响,脚底痒”,这是当地群众对黄沙狮子的评价,可见群众喜爱程度。
  黄沙狮子的表演分为地面和桌上两部分,最大特点是把民间武术与传统舞狮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具有北狮的威猛、矫健和活泼可爱,又有南狮的善良、敦厚,艺术风格粗犷,淳朴、明快、刚健。桌上表演采用八仙桌,高90厘米,桌面正方,边长100厘米。八仙桌堆叠有讲究,成“品”字型,必须丝毫不差,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桌上表演的艺人。而最顶端那张桌,要四脚朝天倒过来放置。演出时间有一个小时左右的完整版、也有40分钟左右的精选版。完整版将黄沙狮子的传说故事穿插其中,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完整版一般演得少,除非特别需要。”第六代黄沙狮子传承人、67岁的王曰友说。
  学黄沙狮子对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一支会上桌的黄沙狮子舞狮班,人数在20人到25人,队员分工各有不同,有舞球的、跳狮头的、跳狮尾的,要求人人拥有武术基本功。新招学员年龄在20岁以下,以师徒相传方式为主。
  由于黄沙狮子表演要求严,难度高,危险大,学艺长,加上年轻人越来越疏远于传统民间艺术,黄沙狮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传承发展也面临着危机。12月1日,第七代黄沙狮子传承人王建两鬓斑白,他指了指队员们说:“近50岁的人啦,大家已干到顶,再不发展新生力量,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可喜的是,今年,王建、王胜等师傅招收了经过严格考核的19名弟子,并在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了拜师仪式。但要使黄沙狮子这项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表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有很多路要走。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 jay789789    时间: 2016-12-31 18:19
{:01:}{:01:}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