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赵师渊与《资治通鉴纲目》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岩百晓    时间: 2016-12-31 10:12
标题: 赵师渊与《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中华民族的史学巨著,是一部史料翔实、考订精细的历史教科书,元、明、清时期的帝王都很重视,这部巨著是朱熹制定总纲与条目,与门人一起撰写的,其中好多工作是黄岩赵师渊给完成的。
  这部巨著“始于朱熹,成于师渊”落幕于黄岩
  张永生
  朱熹十分看重赵师渊
  赵师渊(约1150-1210),字几道,号讷斋,黄岩西桥人,他从小就聪慧好学,悟性很高。师渊于南宋乾道八年中进士,是著名的史学家。
  南宋淳熙元年,教育家、理学家朱熹任礼部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这是个闲职,他受黄岩县令孙叔豹所邀,到黄岩学宫给学子们讲学。杜煜、杜知仁邀朱熹到翠屏山樊川书院讲学,赵师渊与胞弟们一起师从朱熹。
  朱熹十分看重赵师渊,他襟怀豁达,明敏于事,是非立断,人品与才识都高于常人。并请他协助撰写《纲目》。明《万历黄岩县志》记,赵师渊“从朱文公游,得其要旨,文公称其所论时学之弊其善。”
  朱熹觉得司马光撰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史学巨著,全书294卷,400多万字,上至周朝,下至五代,记述了中华民族1300多年成败荣辱、治乱兴衰的史事,但篇幅过于浩繁冗长,一般人很难读完它,好多内容褒贬失义,与儒家风尚大异,叙事重业绩,放松了正统思想,会误人子弟。他决心就简择要作提纲式的改写,修成一部扶纲常、植名教、重治乱、明善恶、见得失、载“圣人之心”的史书,让这部史书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这工程浩大,凭一个人是很难胜任的。
  南宋乾道五年,朱熹因母故在守墓期间,他拟下《纲目》的总纲与条目,不是简单的删削与压缩,好多篇幅都另设体例而改写。他选了几位门人分工协作,李伯谏分写东汉末至三国部分,朱熹撰写两晋与唐代,詹体仁分撰五代至宋代,其余由蔡元定撰写。
  朱熹升职调离台州后,赵师渊也登上仕途,官为福建南剑州、浙江衢州等地,虽然两人天各一方,但为修《纲目》之事,常通书札,谈感悟,谈进展,谈决疑之事。两人往来的八封书札,收选《朱子文集》,世称“八书”。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赵汝愚任右丞相,经朱熹门人林散之荐举,赵师渊任职事官兼国史院编修,但好景不长,韩侂胄登相位后,凡赵汝愚提升的人,一律贬谪罢官,赵师渊罢官归里,致力撰修《纲目》。
  朱熹出事了,担子落在了赵师渊身上
  宁宗庆元二年(1196),韩侂胄打压赵汝愚扩大化,定朱熹理学为伪学,赵汝愚与朱熹为伪党之首,坐牢罢官达59人。“党禁”风暴中,蔡元定被贬谪道州(湖南道县),第二年,故于道州,蔡元定所分撰《纲目》未完成的工作,都落到赵师渊身上。
  好在党禁的时间不长,第三年就给解除,大多党人均官复原职。庆元期间,赵师渊一度时期任温州通判太常簿、司农太常丞,因议论成肃皇后安葬山陵之事,师渊与权贵的意见不合,他辞官归里。从此,远离仕途,全力投入撰修《纲目》。他“积十余年不仕”,把毕生的才华、学识、心血都倾注这部史学巨著中。他做得很认真也很辛苦。
  “始于朱熹,成于师渊”落幕于黄岩
  这部“始于朱熹,成于师渊”体现儒家思想及理学精义的史书,终于在黄岩落幕。这部巨著比《资治通鉴》更加鲜明,“合天理之正”与“存王道之正”,并开创了史学编年纪传记等新文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史书记,朱熹的幼子朱在,为避“党禁风暴”,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到黄岩避祸,居于姻亲赵师渊家。这期间,师渊辞官还乡,全力撰修《纲目》。这部史学巨著书稿后来一直由朱在保管。
  朱在字叔敬,朱熹的第三子,以荫补承务郎。宁宗嘉定年间迁升大理寺正,知南康军,历任嘉兴知府,史部侍郎,宝谟阁待制等职。直到理宗年间,《纲目》书稿由朱在献出印行出版。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将《纲目》列为中国重要的学术名著。《辞海》还为史学家赵师渊立了条目。《台州府志》记,《纲目》中分注59卷,共19门,133卷,均系赵师渊所撰。这部“始于朱熹,成于师渊”的史学巨著在台州黄岩落幕。
  明代,黄岩朱文公祠,主祀朱熹,配祀黄岩门人11人,赵师渊位居首位。

来源:台州晚报
作者: jay789789    时间: 2016-12-31 18:20
{:01:}{:01:}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