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西江河守闸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小清新    时间: 2016-10-28 10:51
标题: 西江河守闸人

  85后青年钟宇阳是西江河新一代的守闸人,他旁边的张良德在西江闸工作近35年。

  西江闸资料图片(选自《黄岩水利志》)

  在水网密布的台州,许多河道建有水闸,大中小型各不相同。
  以前,每个水闸都有负责开关闸的人。随着科技进步,新建水闸大多采用电动闸门,守闸人的工作从开关闸转变为操作和维护自动设备。但是,大量历史悠久的老闸,至今依赖人工。
  黄岩西江河上,就有这样一座闸。守闸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一方水土平安,也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张良德:雨夜难眠
  58岁的张良德身材瘦削,皮肤黑红,头发有些花白,步履轻快,神采奕奕。
  采访这天天气晴朗,他双手抱在胸前,悠闲地站在闸边,眺望西江河水。他指着闸室门口的两块刻石,对记者说,“这碑可有些年头了”。
  碑文为《西江闸工程纪略》和《修理西江闸碑记》,记录了闸的历史。西江闸建成于1933年,位于西江河与永宁江的交汇处。建成时,永宁江尚属外海,西江闸承担着排涝、灌溉、挡潮等多重功能。
  张良德记得,以前西江河两岸都是橘林。如今,四周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永宁公园,不远处建起一栋栋漂亮的住宅楼。原本光秃秃的西江闸,经过修缮加固和外观翻新,颜值大幅提升,成为公园里的一道风景。
  今年是张良德在西江闸工作的第35个年头。
  “一到下雨天,晚上就睡不踏实。即使有别人值守,我在家也觉得不安,索性到闸里过夜。”这是他的职业病。
  “守闸没有工作日休息日之分,也没有上下班时间的概念。以前,我们的宿舍就在闸边,但更多时候,就以闸室为家。”张良德说。
  每年汛期,常有强降雨,守闸人半夜起床开闸是家常便饭。
  他记得1997年夏天,两个台风接踵而至,以西江闸的高度与过闸流量,难以招架暴风雨带来的水位上升,潮水能轻松没过闸的胸墙。
  “那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大多数人在家等待台风过境。我们五个守闸人始终置身险境,整整四天四夜,几乎没合眼。”他回忆,“有一晚,雨势特别大,我们从闸头跑到闸尾,密切观察水位,找时机排水。人在闸桥上只能勉强站稳,雨水打得脸上生疼,眼前十分模糊。我记得那晚在闸室里换了七次裤子,因为一跑出闸室,就会被雨浇得湿透……”
  转眼过了19年,时间如流水,他仍驻守在一线。经历过那些难忘的雨夜,他对晴朗的天空与静谧的河流,格外珍惜。
  钟宇阳:守闸如当关
  85后青年钟宇阳是西江河新一代的守闸人。
  钟宇阳大学念的是水利专业。入行之初,他发现:“守闸这份工作看似容易,却不是机械重复的,更多依赖人工判断,因此实践经验远比理论知识重要。到了闸上,得放下学校里的‘老本’,从头开始学。”
  “亲身经历过许多次潮涨潮落,跟前辈反复学习开关闸的时机和技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守闸人。”他说。
  钟宇阳曾在黄岩元同溪闸驻守过三年。“夏天闸室里很闷热,冬天北风呼呼灌进来,周边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守夜的时候,心里直打鼓。一方面要盯紧水位,及时开关闸;一方面也担心,会不会有小偷趁着天黑进来,盗窃公共财产。”
  调至西江闸,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原因之一,永宁江闸建成后,西江闸的功能转变,成为内河排涝闸,守闸压力相对减轻了一些;其二,“西江闸周边视野很好,枯燥的工作因此变得有趣。尤其到了晚上,有市民和游客在永宁公园游玩,感觉就像有人陪我们上夜班一样。”
  “如今,黄岩各个河段共安装了60余个自动监测点,水利系统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实时监控。假如遇到水位变动异常等紧急情况,监测系统会发出警报,守闸人及时处理危机,排除险情即可,不必像以前一样没日没夜盯着水位,生怕打个盹就会错漏重要变化。”钟宇阳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当日水雨情遥测系统的部分数据。
  “这个岗位听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责任重大。守闸人一个判断失误或处理不当,就可能加剧险情,让市民遭受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钟宇阳说。
  他“继承”了张良德的职业病,一到下雨天就睡不好觉,甚至“看到天有点阴,就没心思出去玩。即使只是到路桥这么近的地方,心里也会纠结‘万一路桥没下雨,黄岩下大雨了呢’。人手不够忙不过来,闸没管好怎么办?索性回闸室守着,心里才踏实。”
  钟宇阳说:“每年一到汛期,别说朋友聚会、游山玩水了,大伙几乎都过着‘抛妻弃子’的生活。与军人有点像,特别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守闸如当关,马虎不得。”

来源:台州日报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