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标题: 被撞了?老人倒地,台州小伙和路人两次出手,满满正能量 [打印本页]

作者: supporting    时间: 2016-8-27 13:11
标题: 被撞了?老人倒地,台州小伙和路人两次出手,满满正能量

8月24日14时许,贺某接到医院电话,“你舅舅许某出事了,正在台州医院急救,赶紧过来。”

看着全身插满管子,躺在急救病床上的舅舅,贺某有些难以接受,75岁的舅舅虽然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也不会突然就病重。

是意外,不是事故

“我赶到医院的时候,舅舅一时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说自己早上被车撞了。”贺某告诉记者,当时得知这一情况后很震惊,加上找不到送舅舅到医院的人,第一感觉就是肇事的司机逃跑了。

当天14时24分,贺某向警方报案,称早上10点,自己的舅舅在临海江南三洞桥附近被车撞倒,现正在台州医院抢救,不见肇事司机。

“由于家属声称是交通肇事逃逸,我们接警后就马上展开了调查。”临海交警大队事故中队民警吴钢说,家属不清楚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老人也陷入昏迷无法沟通,他们只能逐一调看道路视频监控。



直到19时,民警们在江南大道通用机械厂附近的一处道路视频监控中找到了老人出事的现场视频。令他们意外的是,这并不是一起交通肇事逃逸,只是一个很偶然的意外。“没有肇事司机,有的是一群协作救助的好心人。”吴钢说。

众人协作救助路边昏倒老人

监控视频完整地记录下了老人昏迷被救的全过程:8月24日12时24分,老人许某出现在视频中,当时他手里拎着一个袋子正在江南大道上正常行走;12时24分50秒,许某在经过一辆停在路边的重型货车时,脚步突然有些踉跄,没走几步就直接扑倒在路中央。



事发时正值中午,路上行人稀少。许某一直趴在路上,一动不动。过了几分钟,一位身穿蓝色上衣的男子骑着电瓶车从他身边驶过,他放慢车速看了看,随后径直向前驶去。

“当时,蓝衣男子的冷漠让我们很气愤。”民警吴钢说,不过接下的一幕出乎他们的意料。蓝衣男子往前骑行了二三十米后,又掉头折返回来,将电瓶车停在一边,一把将许某扶起,搀扶到货车边上的阴影处。

从监控视频可以看到,蓝衣男子掏出手机跟许某交谈,估计想联系他的家属,但当时许某可能处于意识模糊状态,没办法说出有效信息。



12时29分,蓝衣男子走向停在路边的电瓶车,半靠在货车后车轮上的许某再次摔倒在路上。



12时31分,一辆电动三轮车经过,驾驶员也停下车,跟蓝衣男子一起救助已经昏迷的许某。



12时33分,一辆轿车经过,驾驶员也主动加入了救人的行列。



12时35分,又有一辆人力三轮车经过,同样伸出了援手。

家属四处寻找欲当面感谢好心人

许某被诊断为颅内出血,正在台州医院重症监护中心抢救,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医生告诉我们,幸亏救助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要是那些好心人怕惹麻烦,当作没看见的话,老人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虽然老人还未脱离生命危险,但贺某等家属想要找到这些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当面向他们表达谢意。



目前,老人的家属只知道老人最初被送到江南街道岭脚村卫生院,后因病情严重被紧急转送到台州医院。在这期间,好心人并没有留下任何有效信息。

不过,他们发现,最先伸出援手的蓝衣男子,身上穿的衣服很像事发地点周边的工厂制服。在老人病情稳定后,他们准备过去好好找找救命恩人。

小编寄语
救人于危难,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热爱生活的自然表现。只有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生命存有敬畏,才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人以温暖,传递正能量。给好心人点ZAN!

来源:台州交警发布

作者: q541911314    时间: 2016-8-27 14:03
亮点是老人开头说的被车撞了
作者: wangdapao2    时间: 2016-8-27 16:23
q541911314 发表于 2016-8-27 14:03
亮点是老人开头说的被车撞了

如果没监控,闹上法院就被讹诈上了。
作者: 阿福哥    时间: 2016-8-27 23:02
这年头好人难做,弄不好还要赔钱吃冤枉亏难过
作者: 大___________胆    时间: 2016-8-28 18:11
还好有监控,不然那个扶老人的就倒霉了。
作者: 被^(oo)^嘲笑的    时间: 2016-8-28 20:18
如果真的被讹  可不可以反过来告他欺诈{:3_59:}{:3_59:}{:3_59:}{:3_59:}
作者: 少帅    时间: 2016-8-28 20:30
点赞
作者: chenao268    时间: 2016-8-29 08:19
wangdapao2 发表于 2016-8-27 16:23
如果没监控,闹上法院就被讹诈上了。

做好事也得小心啊~~~小心今天做好事明天后悔一辈子




欢迎光临 黄岩论坛 (http://bbs.0576q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