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li 发表于 2025-5-21 09:43

从“水窟塘”到“共富村”!黄岩这个村走出乡村振兴范式

“一弯永宁江 ,两岸橘花香,星河下月色满江……”在《千年永宁》的悠扬旋律里,我们踏入黄岩南城的山前村,探寻一颗沉睡千年的种子,如何在“千万工程”的润泽下,成长为参天大树。

暮春微风轻拂土屿山,带来岁月的低吟。漫山花木依次舒展:粉白樱桃花悄然退场,青杏挂满枝头,蔷薇顺着篱笆静静绽放。“蔷薇花发望春台,杏子青青又一时”,恰似为山前村量身而作,将这里的柔美春光描摹得淋漓尽致。 
村中的岙兜里湖,犹如一面镶嵌在大地上的明镜,倒映着天光云影。成群鱼儿水中嬉戏,岸边垂柳轻触水面,与错落有致的别墅小院相互映衬。荷叶刚露尖角,“幸福”雕塑静静伫立湖滨,见证着村民们由衷的笑容。在山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区委书记包顺富正在专题调研“党建引领共同富裕”课题。从山前山后,我读懂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看到了未来乡村幸福的模样。

TOP 01
头雁引领,党群齐心绘新篇
“车到山前必有路,引路全靠党支部。”这句顺口溜,是山前村发展腾飞的关键,也体现了村民对党支部的信任。山前村党委书记张胜荣,干脆把这句治村“要诀”刻在村“两委”办公楼外的景观石上,成为村里发展的精神旗帜 。 
谁能想到,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深陷“逢雨必涝”的困境,沦为积水难排的“水窟塘”。那时,贫穷与落后如同阴霾,久久笼罩着这里。如今,在“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山前村实现了从内到外的蝶变,不仅摆脱旧日困境,更绘就出共同富裕的崭新画卷。
回想起2008年夏天的台风暴雨,对老人们来说,那仿佛是一场至今仍心有余悸的噩梦。多间房屋倒塌,农田颗粒无收。那时的山前村地势低洼,村民形容“三尺泥路是大道,脚踏石板两头翘,一场大雨浮泡泡”,每逢台风暴雨,村落就像汪洋中的孤舟。由于地形和城郊控规等历史原因,山前村近20年未批地建房,村居环境破旧,乱搭乱建随处可见,湖面垃圾漂浮,污水横流。“全村548户,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张胜荣回忆道,“过去居住条件逼仄,祖孙三代甚至四代同堂一间房是常事 。” 
2008年,黄岩区启动“千万工程”农房改造项目。面对期盼已久的机遇,村“两委”却陷入两难:村民房屋改造需求迫切,但村集体收入仅89万元,而农房改造项目启动资金至少需要六七百万元,村民们都在观望。

村党支部意识到,解决内涝隐患是山前村“涅槃重生”的关键。历史上“土屿府”由盛到衰,主因就是“十涝九旱”。山前村以系统性思维规划生态治理与空间重塑:一方面,通过疏浚河道、清淤内湖等工程,构建科学排水网络,为村庄筑牢抵御洪涝灾害的防线;同步推进截污纳管与垃圾分类处理,从源头上净化水体。另一方面,秉持“拆建并举、破立结合”的理念,依法拆除违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科学规划重构村庄空间格局。这一系列举措,为农居环境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两个人去贷款!”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岩荣和村委会主任张胜荣达成共识。然而,两人贷款额度远不够启动资金,也无人担保。几经沟通,银行同意由二人作担保,村里党员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山前村党员争先贷款,最终20名年轻党员共贷650万元。谈及此事,张胜荣眼眶湿润:“什么是关键时刻站出来,困难时刻顶上去?这就是党员!”这笔钱,为村民打开了“居者有其屋”的大门。 不到10个月,108间乡村风情农家别墅率先竣工。一年后,408间崭新连体排屋拔地而起,86%的村民告别潮湿阴暗的旧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那些银行贷款单、青砖黛瓦,都凝聚着党员们的心血与担当。 
张胜荣是一名企业家,视野开阔、思维敏锐、魄力十足,担任村书记后就有“断臂求生”的想法。曾经的山前村是“作坊村”,“上住下厂”“前店后厂”的生产作坊随处可见,带来诸多问题。2011年,黄岩汽摩城搬迁,张胜荣带着村“两委”班子四处奔走,最终敲定3家汽车4S店入驻,约定租期15年,每三年租金递增11%。这是全区首个村级留用地租金递增方案,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0多万元。 
2018年,12.2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园在山前村崛起。26家企业入驻,带来技术、资金和市场。每年2600万元的租金收入,是“党建+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7个产业型党小组将个体户凝聚,携手发展。2024年,山前村村民的塑品销售收入达3.5亿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3500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突破6.5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7亿余元,成为共同富裕示范村。 

TOP 02
民主润心,共商共治幸福长 
走进山前村民主协商议事中心,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土屿红茶的香气。在这里,从村口路灯安装到小微园规划,事无巨细都能热烈讨论、达成共识。“村事件件议”的民主之风,吹进每一户村民家中。

山前村创新推出“三民三会”工作法,搭建党群连心桥。基层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通过定期“白搭会”让村民畅所欲言;议事会上商讨村庄大事;询问会为村民答疑解惑。这种模式,让越来越多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村民张文森说:“我们能在‘三资公开’平台查看村务、党务、财务,实现全流程公开监督。
数字时代为山前村民主治理注入新活力。阳光村务通过电视走进家家户户,村民按动遥控器,村里财务收支、重大事项决策一目了然。未来乡村驾驶舱更是科技赋能治理的典范,村民动动手指就能参与村务监督、提出意见,实现“掌上治村”。
村监会、监察联络站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确保村级事务公开透明、合规合法。在各方监督下,年均35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支,小到一张纸、一包回形针,账目清晰、有据可查。2022年,山前村荣获“浙江省清廉村居示范点”称号。村民们纷纷夸赞张胜荣是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同年,张胜荣荣获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浙江省兴村治社名师,并先后获评省“千名好支书”“担当作为好支书”等。 
在山前村,还有一张无形却有力的治理网络。3个党建网格、7个党小组如同人体经络,将党的关怀传递到村庄每个角落。党员家门上“共产党员户”的标识,是荣誉更是责任。“1+N”联系帮带制度,让党员与村民紧密相连。党员主动下沉,化解矛盾纠纷,曾经的“水窟塘”小道,如今已变成温馨希望的共富之路。 

TOP 03
文化铸魂,红脉润乡新风扬
许多人惊叹于山前村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却忽略了其蓬勃发展背后深沉的精神文化内核——唯有稳固的精神根基,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岙兜里湖畔,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山前陈列馆”静静矗立,铭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1938年,中共地下党员郏国森将黄岩县委机关迁至胞妹郏彩娥家。那间老屋,昏黄的煤油灯照亮了无数个黑夜,也点燃了革命火种。

如今,陈列馆已成为浙江省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每年有500多批次参观者前来。馆内近百幅历史图片、三万字文字资料和多件实物,展现着抗日时期中共黄岩县委领导抗日救亡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这里也成为黄岩区极具辨识度的村级党建品牌阵地。 村书记张胜荣,作为革命先辈郏彩娥的孙子,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这份传承,既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更是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他的带领下,山前村将红色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沿着村庄小路漫步,家训长廊里的张氏祖训,滋润着山前儿女的心田。自南宋以来,黄岩张氏在城南土鼓屿繁衍生息,渐成望族,当地有“小小黄岩县,大大土屿府”的说法。“鼓屿遗风”承载着先辈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山前籍北大教授张友仁的陈列室里,泛黄手稿、珍贵书籍,诉说着他的赤子情怀。 

每至年节,五星级文化礼堂便成为欢乐的海洋。“村晚”节目精彩纷呈,元宵舞龙舞狮热闹非凡。暑假期间,“红动永宁”共享计划以多元实践赋能成长,“春泥计划”通过趣味课堂滋养童心,一系列特色活动为学生打造了充满活力的第二课堂。山前微课堂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技能培训,艺术排练厅则成为村民展示才艺、交流心得的舞台,这些文化阵地深度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张胜荣说:“红色文化阵地不能丢,我们党员干部要坚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眼下,山前村聚焦“一老一小”,打造活动室、阅览室、老年食堂等设施,建立数字化居家和社区养老监管服务平台。南城街道山前村文化礼堂工作人员张慧玲表示:“我们根据村民需求,做好‘礼堂+’文章,推进‘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田野间,七彩油菜花田已结出硕果;岙兜里湖面上,水幕电影如梦如幻。3A级旅游景区的招牌,见证着山前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与乡土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 

TOP 04
未来可期,共富之路谱新章
站在土屿山巅极目远眺,澄澈的天穹如同一顶巨大的穹庐,几缕流云低垂,温柔地搭在树梢。碧叶随风轻拂云影,恰似在演绎一场静谧而优雅的圆舞曲。
俯瞰之下,山前村的全貌一览无余:鳞次栉比的排屋与别墅错落有致,湖光山色浸染着岁月的韵味,还有那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懈奋斗的身影。这一切交织成一幅立体工笔画,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从2008年的330万到2024年超7亿元的村集体资产,是村民火红生活的坚实后盾。老人每月领取福利,村民年底获得分红,100%参保的合作医疗,为家庭筑牢健康防线。陈列馆里,党史课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文化礼堂中,非遗展让传统文化绽放光彩;未来乡村驾驶舱内,智慧之光如夏花般绚烂绽放,映照出新时代浙江乡村最动人的振兴图景。
如今,山前村以“零碳村”为目标,建立“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实施村内撤桶并点,落实定时定点投放、精准分类指导服务。通过建立人工回收、智能回收、流动回收三合一模式,实现全品类资源回收。村民张子悦说:“每家每户都有带芯片的垃圾桶,正确投放会累计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智能又方便。
漫步山前村,凌霄花攀着栅栏张望,槐花飘落,新绽野蔷薇在篱笆间蓄势待发。岙兜里湖的音乐喷泉,以媲美西湖的姿态,为村民带来视听盛宴;智慧型居家养老中心,充满着饭菜香气和老人欢声笑语;滨水公园长椅上,坐满闲话家常的老人。村口百年樟树,历经风雨,枝繁叶茂,静静见证山前村的发展变迁,枝叶间沙沙作响的,是“群众利益想在前”的初心坚守,是“大事小事议在前”的民主温情,是“红色根脉守在前”的坚定执着。 
“春花开尽见深红,夏叶始繁明浅绿”。从昔日“水窟塘”到如今“共富村”,山前村的华丽转身,是一部奋斗史诗,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党建红点燃发展激情,生态绿描绘宜居美景,民主蓝包容村民心声,文化金照亮前行道路。这些色彩相互交融,生长出的不仅是崭新民居、迷人美景,更是“千万工程”孕育的共富希望。这希望,是支部引航的果敢气魄,是党群同心的鱼水深情,是文化铸魂的深远力量,更是一个村庄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回应。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水窟塘”到“共富村”!黄岩这个村走出乡村振兴范式